京城往事(37)聖誕節與西什庫教堂

[if gte mso 9]>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if gte mso 9]> [if gte mso 10]>

 

聖誕節剛過,趁著熱勁兒瞎白乎幾句有關教堂的事。北京的教堂,有三處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深刻:宣武門的南堂,西什庫的北堂,還有缸瓦市的基督堂。每次乘坐一零五無軌電車經過宣武門的時候都會看見南堂的正門,好像它從來都是關閉著,從沒見它開過。還有就是在缸瓦市路西的基督教堂,有段時期曾經被別的部門和居民占用了大半,教堂部分蜷縮在一個小院落裏,門口掛一塊白漆底描黑字的長木牌,這裏曾是名作家老舍受洗的地方。

 

從小就知道在三十九中學裏麵有一座教堂,就是西什庫天主教堂,也被稱作北堂。三十九中在西安門大街路北,後庫西邊。學校南門有兩扇大紅門,門外就是十四路汽車站。從圍牆外遠遠地可以望見教堂的塔尖。

 

七八十年代,三十九中的名聲不大好,在校學生中有一幫子人喜歡打架鬥毆,流氓滋事,附近的居民對此多有報怨。因為怕惹上麻煩,平時不大敢往這學校門口湊,惟一的一次進這個校門還是在一個平安夜的晚上,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宗教活動活躍起來,當時的社會風氣普遍崇洋,年輕人更是要追時髦,凡是洋玩藝就是時尚。上英文課的時候,知道有聖誕節,卻從沒見識過,聽說西什庫教堂有聖誕彌撒,一大群孩子都想去看熱鬧。

 

晚上六點多鍾就到了校門口,跟隨著眾人進入校園內,驚訝地發現這裏麵的環境竟然是如此的雅致,清幽。相比之下,就讀的重點中學校園卻是毫無美感可言。教堂正麵象座牌樓一樣直立高聳,高高的哥特式尖頂需要仰視,兩旁卻是中式傳統建築物——碑亭,中西合璧,和諧地排在一起。

 

一走進這座聞名已久的教堂,心靈還是被強烈地震撼了一下,第一個感覺就是這穹頂好高啊。在高頂之下,所有人都顯得很渺小,微不足道。身處這樣的境地,不由得不生起一種卑微崇拜之感。對於我等這些平素習慣於生活在矮簷下的市井小民,乍然見識了這樣高闊的屋頂,怎能不肅然起敬呢?

 

可惜教堂的值事們很快就來趕人了,教堂內要舉行一係列宗教活動,隻有教友才可以參加,我們這班看熱鬧的人都被趕出來。站在門外看著一隊身穿長袍,態度嚴肅的教友手捧不同的物件,依次走進去。教堂內的情形好像很神秘,雖然好奇卻不敢造次。

 

後來聽老輩人講起這西什庫教堂,解放前,教堂附近的孩子們被召集到教堂裏讀書學經,望彌撒,唱讚美詩,還可以領到奶粉等食物。老輩人仍然能用法語來唱詩,實在是令人驚訝。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中,教堂差不多是和外國特務,間諜機關劃等號的,有關教堂的故事大都是育嬰堂殘害兒童,破壞革命之類的負麵印象。而胡同裏的老人們說起往日的情形,有著相當一致的記憶,那就是日本人打進來,大家吃混合麵兒,抗戰結束了,美國人來了發救濟糧,發奶粉,美國的白麵特別有韌性。教堂還讓附近的孩子們免費上學。

 

同周圍老一輩人的經曆做一個比較,才恍然發現,在幼年時期受到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之影響是如此之大。

 

由此而產生一個念頭,試想反思一下,過去我們所受到的教育有多少是全麵,公正而客觀的呢?突出一件事物的某一方麵,同時掩蓋另一麵,這種教育方式對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和對世界的認知都是有害的,當今社會上的很多衝突都是源於彼此間的不完全了解,因而產生偏見。

 

當一種偏見產生並深植於人的思想意識當中,要消除或是改變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這些年來參觀過歐洲和北美的許多著名大教堂,感覺都沒有第一次進西什庫教堂來得震撼。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