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對外來的壓力不委屈,不膽怯

印度總理辛格14日在議會接受質詢,專門解釋“中國沒有攻擊印度的計劃”。因為印度反對黨領袖宣稱,“有證據顯示”中國對印度的攻擊“即將發起”,很多印度人都相信了他的話。


  一個在中國聽起來像是妄想症的說法,卻被境外輿論搞得驚天動地。這樣的怪事在印度,在中國周邊的很多國家,甚至在西方都屢見不鮮。有些是無中生有,有些是惡意解讀。中國政府及中國民間甚至個人的對外行為,不斷被說成帶有攻擊性或別有用心。


  比如中國普通漁民“刺死”韓國海警被解讀成“中國欺負韓國”,中國商人在冰島買地做生意也引來對中國“國家陰謀”的狂想。


  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誤讀本來就普遍存在,中國快速崛起在使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我們很可能沒有手段可以改變這個趨勢。


  中國大部分資源的人均擁有水平都在世界平均線以下,中國崛起不是在國內埋頭苦幹就能幹出來的。中國崛起的規模太大,必然觸動西方的一些利益和權力,深刻影響未來的國際秩序。世界的大量矛盾逐漸向中國集中是我們很難躲掉的。


  中國做事已經很低調了,但中國的韜光養晦比當年的美國難堅持得多。美國的資源優勢、地緣政治優勢都令中國無法企及。美國當年相對靜悄悄的崛起我們今天大概隻能羨慕。


  中國需要盡可能減少外部的情緒對抗,但這樣做的效果至少有一半不取決於我們。世界權力的零和思維使得西方對中國崛起的不歡迎一定會大於歡迎,中國越往前走,注定壓力越大。


  有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與外部不可避免的高摩擦期,和平崛起的含義包括了“摩擦崛起”,但中國一定要避免“戰爭崛起”的險途,那將是中國的災難。


  中國能夠承受外部的險境,對平安度過這個風險期至關重要。首先中國社會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升級,我們得正視“所有崛起大國都是孤獨的”這一曆史經驗,不委屈,不膽怯。


  中國要繼續加強自己的力量,使外部不敢輕易把情緒對抗轉化成對華摩擦,更不敢輕易把摩擦升級為對華戰爭。這樣中國的外部環境雖然險惡,但化險為夷的主動權永遠在我們手裏。


  大國力量順序的變化注定是國際政治轟轟烈烈的大事,隻有大智慧、大心胸才能創造和平完成這個過程的大手筆。


  其實所有外界的不滿、所有“中國威脅論”都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應當知道我們沒有真正的敵人,隻麵對了一些現有國際秩序下對既得利益的守護者。這樣的認識和判斷可以幫我們清醒,把握戰略博弈的力度和分寸。


  當今世界誰也組織不起一個專門圍堵中國的聯盟,我們自己也不該把各種摩擦及對立者硬往“反華聯盟”上歸納。我們不必有非敵即友或非友即敵的思維模式,對手的朋友不一定是我們的對手,對手的對手也不一定就能成為我們的盟友。


  危機和麻煩正不斷走來,隻要我們有處變不驚的戰略自信,外界就會有所忌憚,中國內部的團結就更有基礎。騎牆派是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隻要中國政權和國家力量被證明是穩固的,世界“亂”的箭頭就不會指向中國,而會指向與中國過不去的國家和力量

所有跟帖: 

美國撤回軍隊,俄羅斯奔歐洲去了,冷暖互見。。。 -子英- 給 子英 發送悄悄話 子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7/2011 postreply 01:14: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