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過去30年告訴世人: 在美國模式之外, 有中國模式

來源: justasked 2011-12-09 05:44:1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27 bytes)

當“G2”、“龍象之爭”成為國際媒體報道的議題時,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顯得並不熱衷,這名“中國通”指出:亞洲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生命力都毫無例外地依賴海上貿易能夠自由出入兩三個主要港口。隻要用幾顆 磁性水雷擋住上海、橫濱或者孟買港口的通道,就可以使中國、日本或印度的經濟幾乎陷入停頓。

在布熱津斯基看來,中國始終是一個地區性大國。他認為,一個國家想成為全球性大國,必須在各個方麵,包括政府的屬性、公民的生活水平和權利上領先。“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我相信它正朝那個方向努力。”

至於中美兩國價值觀的對比,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價值觀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傳播開來,是因為發出的信號告訴人們可以很快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中國在過去30年也告訴了世人這一點,因此在美國模式之外又多了中國模式。

在 14年前,布熱津斯基就指出了中國模式的幾個問題:“最明顯的缺陷是機械地依靠統計數字做預測,日本就曾經被認為是下一個超級大國,但日本經濟脆弱性因素 和政治缺乏連續性的問題都使其沒有走向那條路,而中國是否能堅持20年內的爆炸性增長速度,也是一個極難肯定的問題。再者,中國的高速增長很可能產生政治 上的副作用,將會限製其發展。民主化的問題也是不能無限期回避的,因此,中國除了繼續向世界開放外,別無其他經濟上有效的、政治上可行的現實選擇。”

布 熱津斯基表示,中國有基礎設施和中產階級,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滿足人們的政治訴求、擁有平穩的政治體製和自由地獲取信息,以及公民自由表達的另一政治平 台。在某種程度上,以上的這一切都必須融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所謂的21世紀良性社會。美國也有自己的問題,雖然有民主,但對社會的公正關注程度還不夠。

有 人認為由於中國特殊的曆史原因和現狀,迫使它需要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不能走美式民主之路,否則可能將麵臨蘇聯解體的後果。對此,布熱津斯基認為,中國政 府目前在保證國家共識成為最重要的國策上做得很好,它包括改善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別,以及讓大多數中國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多年以後,這是否能滿足每個 人依然是個未知數,因為到時會有更多人希望擁有政治權利。現在中國的共識在於過去20到30年之間的進步的確使得大部分人從中獲益,而不是被傷害。

布熱津斯基認為,當前世界處於一個任何戰爭、尤其是當敵對雙方都有核武器而非常危險的時代,因此任何的摩擦都應該避免。中國政府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目前和平崛起還是主調,希望能持續下去。

針對中國是否還應該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布熱津斯基表示,在一個如此複雜的世界裏,美國國債是最安穩的,如果你不這麽認為就不要購買,總會有其它人購買的。

布 熱津斯基繼承了尼克鬆(Milhous Nixon)和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開啟的與中國交往之旅,盡管對共產主義有著強烈的態度,但他在與中國交往方麵,表現出極強的務實精神。1978年,他強烈要求卡特總 統批準自己訪問中國,並被授權可以對中國人說,美國承認中國提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3個基本條件:同台灣斷交、撤走美國在台軍事人員和設施以及廢除美台安全 條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華國鋒接待了他,規格堪比接待基辛格。

布熱津斯基對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早就有冷靜分析:“中國人痛恨日、美、俄、 英、法使他們遭受的長期民族恥辱。隨著占統治地位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蛻變成缺乏時代感的空論,中國人不斷增強的民族主義有可能成為中國政治團結的主要源 泉。在中國周圍,印度人忙於國內日益加劇的種族衝突,他們十分嫉妒中國對於外國直接投資吸引力更大一點。俄羅斯則擔憂,從長遠來看,他們在遠東的領土也許 會被更加強大和人口稠密的中國奪去。”

所有跟帖: 

左剽右截,前後矛盾 == 中國模式 -hot-chili- 給 hot-chil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9/2011 postreply 13:51:04

中國在過去三千年還不都是一直搞的自己的模式 -fkcom- 給 fkcom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9/2011 postreply 15:01: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