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周刊: 台灣中華民國地圖領土麵積為何是1141萬平方公裏

來源: HappyNow?! 2011-12-05 18:03: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014 bytes)

for full story: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12/06/11128997_1.shtml

台灣中華民國地圖領土麵積為何是1141萬平方公裏

2011年12月06日 08:17
來源:鳳凰周刊 作者:楊素

字號:T|T
162人參與2條評論打印轉發

核心提示:雖然許多大陸行政區域或各省的範圍已然被新中國重劃甚或改名,台灣的曆史課本與地理課本仍維持1949年之前的名稱與界定,中國麵積仍維持1141萬8174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二大國,包括台灣在內有35個省,以及海南特別行政區、蒙古與西藏地區;而且青海省旁有個西康省,北京還叫北平,尤其鐵路名稱、範圍、長度也都沿襲舊製。

點擊進入下一頁

文章摘自《鳳凰周刊》2011年第31期 作者:楊素 原題為《“中華民國全圖”流變史》

台灣開放大陸地區民眾自由行後,來自內地的背包客與旅行團團客逐漸成為台灣商圈消費主力之一。尤有甚者,由於近年來“民國熱”的推波助瀾,不少以知識分子自詡的遊客到台灣旅遊,總不忘了要安排赴24小時營業的台北誠品或其他大型書店逛逛走走、買書購物,這也成了內地遊客到台灣來最夯的個人文化遊程之一。連帶讓台灣書店販賣的中華民國地圖,也以其秋海棠的造型,成了內地遊客們的最愛。據說不少人買來收藏,或作為另類伴手禮以茲紀念。

內地遊客之所以對中華民國地圖有興趣,主要是因為台灣此間的《中華民國全圖》,是依民國時期認定的中國固有疆域而繪製,迥異於目前流傳的官方地圖以及國界認定,自然看來別有一種懷舊與新奇的感覺。

尤其在台灣官方認知中,外蒙古並未獨立,而是屬於中國的特殊行政區,所以也列在中國版圖上——這也就是所謂的秋海棠地圖。至於疆域的四極,大略是東至東經135度4分、黑龍江與烏蘇裏江匯流處的黑瞎子島;西至帕米爾高原、東經71度噴赤河;北到北緯53度57分的外蒙古、薩彥嶺脊;南至北緯4度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從曆史角度觀之,的確不失為一件有象征意義的紀念品。

倒是因為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為強調台灣本土性,廢除了《中華民國全圖》需以固有疆域為準的規定,取而代之的是《台灣地圖》,疆域大幅縮水三百多倍,過去許多打著“中華民國全圖”招牌的地圖,如今更隻能看見以類似番薯造型的台灣為主體,不再包含大陸地區在內,因此所謂秋海棠地圖在市麵上日漸稀少,如今能在書店找到一張以中國固有疆域為主的地圖,還不算一件容易的事。

國民黨堅持秋海棠的固有疆域

國民黨來台之後,無論曆史與地理教育,仍延續大陸時期的主軸,以全中國為軸心,也就是日後被民進黨批判為“大中國主義”的文化政策;但由於國民黨當局對大陸地區已無治權,所以雖然許多大陸行政區域或各省的範圍已然被新中國重劃甚或改名,台灣的曆史課本與地理課本仍維持1949年之前的名稱與界定,中國麵積仍維持1141萬8174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二大國。

例如在台灣,包括台灣在內有35個省,以及海南特別行政區、蒙古與西藏地區;而且青海省旁有個西康省,北京還叫北平,尤其鐵路名稱、範圍、長度也都沿襲舊製。

尤其在外界關注的外蒙問題上,由於台灣官方堅持外蒙並未獨立於中國之外,因此不但在學校教育上有所著墨,甚至國外進口的地圖及地球儀,隻要數量是一個以上,都必須檢附“內政部”的同意文件,同時中國的疆界必須修正為“含外蒙古”後才準予進口。

 

這些對原有行政區劃的堅持,不但突顯蔣介石“漢賊不兩立”,爭正統、正朔的原則,同時成為台灣各級學校考試的主要題材。因此直到1980年之前出生的台灣五年級、六年級學生,都還是接受類似的中國曆史地理教育。也因此上世紀80年代開放探親之後,許多台灣民眾到了大陸,才發現故國的疆域與名稱已不複舊觀,甚至有適應上的問題。

基本上,國民政府在台由官方出版的《中華民國全圖》,較為精細者多半由“國防部”下專屬單位或聯勤總部繪製,並不公開對外販賣,因此長年來,市麵隻能看到民間版自行印製的地圖,並未有官方認定的標準地圖。

但由於民間版本雖然依法要先送審才能印刷發行,可是在精確度及數據考證、編圖依舊屢生爭議,加上1980年代,兩岸民間展開交流,唯恐遭到“中共統戰”,混淆了“中華民國”的認同,最後台灣當局先是製訂《編印我國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為民間發行地圖的指導,同時要求印刷前一律送審。並於1985年開始發行編印四百萬分之一的《中華民國全圖》、五十萬分之一的《台灣區全圖》及三千萬分之一的《世界全圖》,共計三種標準地圖,此後並不定期出版,約6年印刷一批。

倒是在1998年,國民黨當局也對地圖問題做出了新的突破,先是正式開放了對於中華民國地圖的審查態度,許可民間印製的大陸地圖在維持原有疆界及首都之外,可以完全采用中共當局現行的行政界與地名。

緊接著,在官方《中華民國全圖》方麵,雖然仍維持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地區前原狀,但也首度以較淺顏色畫上現行中國行政界與地名並陳。這是兩岸分隔多年來,台灣正式官方版地圖首度出現對岸行政區劃可供對照,也是政治意識禁忌的一大突破。

民進黨版官方地圖正式排除外蒙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台灣官方立場則出現大轉變,首先就是外蒙問題。

對國民黨的曆史論述而言,外蒙古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隻是在蘇俄蠱惑與操作下,成立了外蒙古人民共和國,但國民黨並未承認其合法地位。直到在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被迫接受列強的《雅爾塔密約》,與蘇俄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因此才初步承認外蒙通過自決投票而獨立,但其國界仍須待談判而定,剛好內戰正酣,國民黨也沒空閑去處理此一問題。

1949年後,國民黨轉進台灣,為了爭取正統,蔣介石以蘇俄並未踐約支持國府為由,於聯合國提出控蘇案,最後並獲通過,因此國民黨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此後國民黨一直以此為本,堅持外蒙古獨立已失其效力;外蒙古獨立案更一直是國府在國際外交與聯合國事務上爭執的焦點,即便日後外蒙古已經是聯合國會員國,蔣介石對內仍拒絕承認此一事實。

但隨著民進黨與黨外勢力擴大,所謂中國固有疆域以及外蒙主權的歸屬問題,成為民進黨政治操作的重要議題。例如1993年,民進黨立委就曾帶頭要求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進行憲法解釋,認為1949年後,中華民國未曾在大陸及外蒙行使領土主權,因此所謂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不該屬於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

雖然最後此舉被打了回票,但也可以看出民進黨民代在此議題上有斧鑿的痕跡。同時隨著李登輝大打本土化議題,炒作廢省等政治事件,有著濃厚大中國思想的《中華民國全圖》,也的確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

尤其民進黨上台後,國家觀點更弦易張,終於由官方首度公開表示,將外蒙古自中華民國領土排除,認定外蒙古非中國“固有疆域”,同時公告修訂《編印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明訂“我國大陸地區與外蒙古之界線以‘國界’符號標示之”。形同認定外蒙古是一個獨立國家。

民進黨也宣稱,為增強雙邊外交,加上中華民國實在沒有理由再主張擁有外蒙主權,因此做此決定,而糾結數十年的外蒙古關係也至此底定。換句話說,國民黨長年以來營造國家疆域係秋海棠形狀的認知,已經遭到民進黨徹底打破,所謂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疆域圖,也因此向新中國的“老母雞”看齊。

緊接著,為配合台灣全麵廢除管製出版事務的出版法,民進黨也於2004年宣布,同步廢止《水陸地圖審查條例》,因此民間出版中華民國地圖不用再送審,所以台灣出版的地圖出現了領土、統獨各自表述的狀況,放任不同政治立場發行者各自主張領土範圍;相對地,也放鬆了《中華民國全圖》需包含大陸地區疆域的限製,營造出所謂台灣已然實質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民間想象。

於此同時,民進黨也宣布,未來不再出版官方版的《中華民國全圖》,僅僅會印行四十萬分之一比例尺的《台灣區全圖》。接連的幾個措施,等於在形式上否認了所謂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大中國”概念主張。

從地圖品味曆史的流轉

在過去,台灣流傳過一句笑話,就是台灣學生讀的地理,都是大陸學生讀的曆史;台灣學生讀的曆史,都是大陸學生看的章回小說。說來諷刺,這其實正反映出了兩岸分離數十年後,彼此間的隔閡與陌生,以及兩岸民間交流的必要性。

隻是曆史無情地流轉,如今在台灣,在蔣家時代屹立不動50多年的“秋海棠”,似乎也已慢慢走入曆史幕後,甚至有許多台灣新生代不再知道“秋海棠”的涵義,對故國缺乏感情而隻知有台灣;這種情感認同上的日漸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大陸成為台灣的年輕族群心目中,工作機會、經濟前景更為蓬勃發展的地方,如此變化,看曆史離合,的確讓人感慨。

倒是在台灣一度乏人問津,甚至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中華民國全圖》,隨著大時代的變化,以及大陸觀光客的青睞而翻紅,卻成為足以紀念台灣行的禮品之一,倒也算得上是兩岸交流中頗耐人尋味的小小插曲。 

1 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