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的尷尬地位:為什麽幫助滿清奪江山的晚明叛臣最後被大清列入甲級貳臣(ZT)

來源: FastTurtle 2011-11-12 21:45: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26 bytes)

書生永遠隻是政治家掌中之物

書生是個善意的貶義詞。畢竟是書生——這一句細細想來,多少苦澀在其中。翻覆曆史的從來不是書生,鼎革易代之時,書生頂多隻能搖旗呐喊,擬詔草檄:“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寫得漂亮,不過是孔融和駱賓王的下場,“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最會喊口號的李岩也終成一縷冤魂;不寫?那就去跟方孝孺作伴吧。最會做的莫過於柳亞子,與上唱和,歌頌大好形勢,樂何如之。書生永遠隻是政治家掌中之物。

以史為鑒,幫助滿清奪江山的晚明叛臣最後被大清列入甲級貳臣,史上記:

清帝虛席,洪卿奏對,問答的都是定邊安民的治國大方略,

問妥帖了,就授計給攝政王多爾袞,照章打仗。韃子不大曉得中原事,雖然大明已經是個爛攤子,但爛船還有三斤釘,怎麽讓這座江山姓了愛新覺羅,心裏還是敲小鼓。所以清太宗成功招降了大明的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洪承疇,喜得好像曹操得了關羽,“賞賁無算,置酒陳百戲”,所喜的就是“今獲一導者”(《清史稿》列傳二十四)。果然韃子皇帝嫖完女人罵*****、念完經就不要和尚,乾隆年間禦製一部《貳臣傳》,洪承疇被欽點進了甲編,《清史稿》中他的地位排在孔有德、尚可喜甚至祖大壽之後。雖然乾隆自己也說“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但洪大節已虧,在青史之上永遠是尷尬的地位了。

 

洪承疇的最後歲月都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他入清後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後,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洪承畯都拒絕入住。洪承畯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偕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隱居。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疇年老體衰、目疾加劇,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尷尬的是,洪承疇既受到明朝遺民的強烈排斥,也沒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關之初,洪承疇建議滿族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漢化了的滿族人接受了儒家的綱常倫理,也像明朝朝野一樣認為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了。洪承疇鎮撫南方凱旋回京養老,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難題。沒有預想中的封賞,也沒有貼心的安撫,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視著年邁的洪承疇走回朝堂。

  洪承疇在清朝經曆了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和康熙四個時期。皇太極隻是將洪承疇作為顧問而已,並未真正重用;多爾袞和順治兩人真正重用洪承疇,但也沒讓他進入決策層。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其子康熙繼位。四大滿族大臣分割了輔政大權。而洪承疇已到古稀之年,頂著大學士的空頭銜,備受冷落,不得不奏請退休。像洪承疇這樣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須對他的功勞有所酬謝。經過幾番討論,康熙皇帝授以洪承疇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洪承疇犧牲名節、效力二十年、幾經大戰引導清朝坐穩江山,隻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恰好又給譴責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諷刺的新內容。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洪承疇去世,享年73歲。清朝追贈少師,諡號文襄,葬他於北京。此時,洪承疇在清朝官方文獻中的地位起碼還是正麵的。到了乾隆時期,滿族權貴已經完全漢化了,各地漢人的反清情緒漸漸平息,滿漢思想文化開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聖賢後裔和華夏共主自居,與漢族文人相唱和,開始褒揚史可法、黃道周等忠君愛國的榜樣。洪承疇“叛明”的汙點開始掩蓋“效清”的功績,形象顛倒了過來。清朝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隻是念其功大列為甲等貳臣。

所有跟帖: 

袁木一張嘴為平息64立下特功後來竟不知去向,人神共討之? -pintai- 給 pinta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3/2011 postreply 07:31:46

中央委員們打擊袁木其實是給李鵬麵子難看 -pintai- 給 pinta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3/2011 postreply 15:50: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