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神八:大陸太空研發人員來自台灣不下百人!

  
 神舟八號飛船11月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當天,島內媒體紛紛對此予以高度關注,並進行了立體式報道。“為對岸同胞而自豪!”這是島內一名網友的留言,這句話直言不諱地點出了島內民眾看神八的心態。

 

    另一方麵,島內輿論深刻解析了大陸太空事業發展背後強大的經濟支持,對大陸經濟實力的肯定溢於言表。

 


媒體“立體式”關注

 

1日早上7時,“中央社”就發出了“大陸神八宇宙飛船圓滿升空”的報道。文章稱,神舟八號預定兩天內與9月底發射的天宮一號在外層空間對接,這將是大陸太空史上第一次太空對接任務。報道用“一片叫好聲”描述了島內網民對神舟八號發射成功的反應。1個小時之後,“中央社”發出“神八發射,陸建太空站邁大步”的專題報道,用較大篇幅介紹了大陸太空事業的發展背景。

 

3個小時後,該社一篇“神舟八號升空,陸太空站不是夢”的評論指出,神舟八號成功發射,距離2020年完成第一座中國太空站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島內極具影響力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近日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了神八升空。《聯合報》認為,首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將為建立太空站、探訪月球和火星奠定基礎。而《中國時報》以“神舟八號今升空,‘深吻’天宮”為題,介紹說,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完成在太空的‘深情一吻’”,這個高難度的動作,是大陸日後建立太空站的必要手段,為大陸邁向深空探測跨出重要的一步。

 

另外,《旺報》更用整版篇幅詳細介紹了神八發射過程,稱神舟八號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瞄準“零視窗”發射,不允許絲毫延誤。而東森、中天以及TVBS等多家電視媒體,都在新聞中及時播報了神八發射升空的消息,讓島內民眾“立體式”地及時了解到神八發射的情況。

 

民眾予以充分肯定

 


島內不少民眾通過網絡直擊了神八順利發射全程。很多人難掩激動心情,並通過電話和網絡留言祝賀。台東的簡炳洪說:“我從海峽之聲的廣播聽到了神舟八號發射順利成功,很激動,相信全球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該是和我一樣的心情。”島內“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則表示:“今天早上特別興奮,因為知道神舟八號已經順利地升空了,即將在未來幾天與天宮一號對接,我相信這也會非常的成功。”

 

另一方麵,《聯合晚報》一篇題為“中國就是有錢,太空站別墅級”的報道稱,從1999年大陸第一艘宇宙飛船飛上太空,到本次神舟八號發射,大陸朝著載人空間站的目標按部就班地進行,目標是2020年前後在地球軌道組裝成載人太空站。目前唯一在軌運行的太空站是可載6人的國際空間站,重達438噸。相比之下,大陸設計中的太空站同樣可容納6人同時工作,但重量為60噸級。文章還引用中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的話說,中國航天員對太空站充滿期待,設計中的太空站相當寬敞,如果把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一號比做套房,未來的太空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

 

文章還說,美、俄早在40多年前就掌握了太空對接技術,大陸必須迎頭趕上這40年的差距。從這篇文章的報道中不難看出,島內輿論對大陸經濟實力予以了充分肯定。

推動“航太工業”發展

 

航空太空工業在島內被稱為“航太工業”。依台灣“航太小組”的定義:台航太工業的範圍包括航空載具、太空載具和衛星的製造、維修及其後勤支持係統。

 

實際上,島內航空太空事業的發展也小有規模。台當局曾於1980年頒布“航太工業發展方案”,正式推動航太工業發展。其主要目的一是建立航太工業基礎,二是促進島內產業升級。1991年,島內正式成立航太工業發展小組、台翔公司和工業技術研究院航空與太空工業發展中心,1992年宣布太空事業5年發展規劃,計劃在1997年完成第一顆科學衛星──“中華一號”的研製工作,並於1998年發射升空。該衛星委托美國TRM公司承製,而“中華一號”計劃包括衛星本體、整合測試、係統工程、地麵係統及其相關的運作執行等子計劃;其中地麵係統設施,除可支持“中華一號”外,也將繼續支持往後發展的其他實用性衛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