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

來源: judongying 2011-11-03 06:15:5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433 bytes)

 

            (ZT)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

 

導語:全民學外語的結果是迫使一大批對外語沒有興趣的人不得不學外語。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此類強製性政策的效果可想而知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謝韜

 

全民學外語

中國有很多特色,全民學外語絕對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各個層次施行強製性外語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每個學生必須學習一門外語。高考的時候,外語是必考科目;進了大學,非外語專業的學生還必須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工作應聘時,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國有或私營企業,也幾乎都有各種各樣的外語水平要求。

全民學外語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分布在中國大陸的10所專業外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

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少則開設十幾門外語,多則幾十門。北外現在已經開設了49種語言,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俄羅斯有10所外語學院,日本8所,韓國4所,越南4所,印度、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法國各一所,塞爾維亞有2所。北美洲和南美洲沒有外語學院。如果包括台灣地區的文藻外語學院,中國的外語學院數目則超過俄羅斯,居世界第一。

上麵提到的10所外語學院隻是中國大陸龐大的外語高等教育體係的冰山一角。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綜合性大學以及大多數理工類院校都有自己的專業外語學院或外語係。據筆者的統計,外語院(係)已經接近900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隻要有大學,就有外語院係。

除了專業外語院係,綜合性大學和理工類院校往往設有大學英語(或者公共英語)部,專門負責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在有些學校,公共外語教學則由本校的專業外語院係來承擔。大學英語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督促學生在進大學後繼續學習英語,並通過公共外語四級考試。

如此多的外語院係,必然意味著龐大的學生群體和師資隊伍。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9》,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外語類畢業生共324724人,占所有普通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6.1%。普通高校外語類在校生總數為1236460人,再加上成人本專科212509人和網絡本專科94603人,共有1543572名外語類學生。

師資方麵,全國普通高校外語類教師共有122,646人, 占高校教師總人數的9.5%,僅次於工學類和理工類,居人文社科類第一。也就是說,幾乎每10個普通高校教師中就有一個是外語教師。如此高的比例,世界上絕無僅有。

全民學外語的另外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外語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長。幾乎任何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外語學校。這些學校以外語教育為特色,吸引和培養了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學生。全國著名的外語學校就有十幾所,如南京外校和杭州外校等。通過保送等機製,外語學校已經成為中國普通高校外語教育最重要的優質生源基地。

全民學外語還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年收入高達幾百億的外語培訓市場。走在大城市的街頭,隨處可見各種外語培訓機構的廣告。這些機構有的專注於中小學生外語強化,有的以各種考前外語培訓著稱,還有的則瞄準在職人員的外語水平提升。有的培訓機構已經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如“享譽”海內外的新東方,它在全國各地都有分部,並且於2006年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機構。一個外語培訓機構成為上市公司,這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

平均外語水平不盡如人意

既然有從小學到大學的強製性外語教育體係,中國人的平均外語水平是不是全世界最高呢?

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很難,因為還沒有任何全球統一的評估國民外語水平的考試。或許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風靡全球的雅思、托福或者是GRE,但是這些考試的成績並不能作為衡量標準。第一,參加這些考試的可以說都是一個國家的精英,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測試結果並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平均外語水平;第二,這些考試所測試的主要是一個人的外語聽、讀、寫能力,而不是口頭表達(說)的能力。一個人的外語水平必須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否則就成了啞巴外語;第三,最為重要的是,既然是標準化考試,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各種考前培訓機構應運而生,新東方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應試者參加此類考前輔導後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這些成績更多地反映了他們應對標準化考試的能力,而不是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既然如此,我們隻能間接地評價一國國民的外語水平。由於絕大多數中國人學外語都是學英語,並且國家強製性學英語的時間最長,那我們就來看看中國人的英語水平。

以北京為例,它是中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中心,按理說北京市民的英語水平應該是全國最高的了。然而,在北京的公共場所轉一圈,就會發現英語標識中千奇百怪的錯誤。為此,在奧運會前夕,北京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氣糾正公共場合各種“雷人”的英語標識。兩年之後,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又發起了“2010年北京市公共場所英語標識網上糾錯活動”,並且在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官方網站上設立了英語標識糾錯專區,邀請北京市民對市內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規範工作進行監督。

政府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因此,他們的英語水平應該比普通民眾高很多。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政府高級官員的英語水平也好不到哪兒去。無論是省部級或更高級官員,幾乎沒有人用英語發表演講或者舉行新聞發布會。從另外一個例子也可以對中國官員的英語水平窺豹一斑。中國政府每年都要向英美等國派出為數不少的、以年輕幹部為主的各種進修班。按理說,年輕幹部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他們的英語水平也應該比較高。然而,據筆者了解,這些進修班大多配有專職翻譯,或者是臨時聘請在當地讀書的中國人做翻譯。

除了政府官員,學者和專家也應該具有良好的英語水平,因為他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應該是最高的。然而,根據筆者多次參加國內外會議的觀察,雖然不少學者都能用英語寫出一流的文章,但是很多還不能用英語進行發言或者與其他參會者進行流利的口頭交流。總的來說,年輕學者的英語水平相對較好,而年齡稍大的則要差一些。

中學生和大學生是中國英語教育最主要的對象,他們的英語水平怎樣呢?筆者在外語學院任教,時常作為評委參加一些中學生和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和辯論賽,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算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總的來說,中國的80後和90後已經具有很高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他們的語音語調相當標準,並且講話十分流利。從這個角度來說,全民學外語還是取得了顯著效果,讓我們有理由對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感到樂觀。

然而,字正腔圓和表達流利並不意味著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和言之有理。事實上,很多學生雖然英語流利,但是講話往往邏輯混亂或者是缺乏觀點。用比較尖銳的話來說,他們的口語隻不過是華麗的裝飾,揭開這層裝飾,很難發現實質性的東西。

或許,筆者的評價有失偏頗。那麽,來看看一位曾經在北外任教5年的美國人是如何評價北外學生的吧。對於學外語的中國人來說,北外應該是最高學府了,是很多優秀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北外的學生,應該說代表了中國外語的最高水平。這位美國人在《紐約時報》網站一個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論壇上發了個帖子,其中有下麵這幾句話:“過去5年,我有幸在中國的最高語言學府——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北外學生的語言天賦很可能是全國一流的。的確,他們的英語水平出類拔萃,但是對於現實世界中的任何重要問題,他們似乎不能展開深入的、有見地的討論。他們接受的訓練,僅僅讓他們成為了質量上乘的語言機器。”

可以想象,這位美國人的言論激怒了很多海內外的北外人。作為一名在北外任教的老師,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話有誇大其詞的地方。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他指出了不僅是北外學生,並且也是當前中國外語院係所有學生的一個通病,那就是口頭表達能力相對突出的背後是知識麵狹窄,缺乏邏輯性和深層次思維,學科訓練嚴重不足。

更為重要的是,基於筆者的觀察,外語專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麵表達能力之間往往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鴻溝。他們的學期論文或者畢業論文經常出現語法錯誤,句子或段落之間往往缺乏邏輯聯係,用詞不當或者詞不達意的情況時有出現,獨到的觀點比較少見。眾所周知,與口語相比,寫作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組織和論證自己的觀點。寫作能力差,說明我們的學生不僅英語寫作基本功薄弱,而且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也需要大大提高。

英語專業如此,其他大語種(如法語和德語)和非通用語種(如僧伽羅語和烏爾都語)也大同小異。這就是中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的現狀: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口頭表達能力相對突出的學生,但是他們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科知識明顯滯後。

應考慮廢除全民學外語的政策

幾十年全民學外語的結果是全民外語水平仍然很低。問題在哪裏?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麽要全民學外語?

全民學外語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關係。改革開放意味著中國與國際社會在各方麵的交往日益增加,如果不懂外語,中國就無法引進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服務和經驗,也無法把中國介紹給世界。於是,外語教育就成了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旦外語教育變成國家戰略,升學、就業、職稱評定、人才引進等等都有了外語要求,迫使很多本來對外語沒有興趣的人不得不埋頭苦學。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變成“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不是為了自我提高或者是工作需要,而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和獲得各種證書。於是,各種考前培訓班應運而生,結果是很多學外語的人具有很高的應試能力,卻沒有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也就難怪,雖然綜合性大學和理工科類院校有龐大的公共外語教學體係,但是很多學生除了有一個四級證書之外,幾乎不能開口說英語。同樣,中國學生的托福、雅思和GRE平均成績位居世界前茅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一旦到了國外,他們的口頭和寫作能力往往非常有限,不得不花大量時間補習英語。

要讓沒有興趣的人學外語,就必須提高外語學習的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強製手段。“9·11”後,美國政府急需大量外語人才,尤其是阿拉伯語人才。然而,美國政府並沒有通過法律來強迫中學生或大學生學習外語,而是通過設立各種外語學習的獎學金等方法,提高外語學習的吸引力。吸引力產生動力,動力導致良好的學習效果。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全民學外語違背了理性人的基本原則,破壞了市場的自我選擇機製,隻能以失敗告終。麵對現實,我們應該考慮通過市場機製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專業外語人才。通過減免學費,設立獎學金,提供出國學習機會,定向培養、就業時優先考慮等手段,我們可以吸引大量學生來學外語,而不是強迫所有人從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學外語。

全民學外語與一個國家的發展並沒有任何因果聯係。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外語能力可能是世界上最差的,但這並沒有讓它們淪落成貧窮落後的國家。歐洲人的外語能力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這並不是歐洲發達的原因之一。中國政府應該考慮廢除全民學外語的政策,不要想當然地為民眾“做主”。那些想出國讀書的人,那些想在職提高的人,那些想招聘優秀外語人才的政府部門和企業,通過市場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外語高等教育的困境

各個專業外語院係招生的學生,大多對外語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多年的專業訓練,卻培養出了外語能力相對較強但是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這隻能歸咎於現行的培養模式。

以英語為例,大多數考入專業英語院係的學生來自外語學校或者是英語教育水平比較高的中學,他們的英語基礎已經相當紮實。同時,現在的中學生,無論是知識麵還是認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70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們不改革培養模式,而是遵循傳統的聽、說、讀、寫、譯,再加上文學和語言學,將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無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比如說,在電腦、網絡和數字視聽普及的時代,聽力課對很多學生已經成了多餘,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各種視聽資料。因此,少數學校已經實現了聽力“零課時”。然而在大多數專業外語院係,新生每周至少有兩個課時的聽力。本可以用來學習其他課程的時間,卻被浪費在了聽力課堂。

精讀課,包括語法、寫作和翻譯訓練,在所有外語專業課程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當前各個院係基本上都是一年級和二年級每周6個課時的精讀課。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如此巨大的時間投入,效果卻非常不好。首先,精讀的內容與單獨開設的寫作課和翻譯課有相當重複,學生積極性不高。第二,精讀教材過於強調語言訓練,而忽略了學科知識和學術訓練。結果是學生讀了不少相互沒有聯係的文章,卻對某一個學科或者學術研究缺乏基本概念。第三,強調語言能力訓練的結果是,學生覺得精讀課沒有挑戰性,缺乏興趣。

近些年來在外語教育界盛行的交際法,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影響最大。交際法強調口頭交際能力,主張通過口語提高一個人的整體英語水平。交際法的直接後果就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教學的重點放在口語能力培養上,而忽視了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的訓練。與此同時,網絡的普及,改變了很多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內容:閱讀變成了在電腦上瀏覽各類新聞網站或者是報紙雜誌的淺讀,而不是捧著一本書從頭到尾的深讀。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沒有高質量的閱讀,就沒有高質量的寫作。當前過分強調交際能力,造成了口語能力相對較強,但是作業和論文充滿語法錯誤,寫作沒有廣度和深度的現象。

外語專業麵臨的最大挑戰來自就業,因為每年有近40萬外語類學生畢業(包括成人自考和網絡學院)。根據麥可思公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英語專業是2011年本科就業的紅牌警告專業之一,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該公司2010年的報告中,英語專業也是紅牌警告,並居2010年度本科專業失業量排行榜榜首。不知道看了這個報告後,教育主管部門有如何感想。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卻造就了中國高校失業率最高的專業。

外語學院的出路是全人教育

中國的外語高等教育亟須改革。

首先是培養模式的改革。當前外語院校的課程設置,過於強調單純的語言訓練。對於英語專業來說,由於大多數學生進校時語言基本功已經較好,因此應該減少或取消某些語言技能課,如聽力或閱讀。對於其他語種(包括小語種)來說,很多學生進校時屬於零起點,因此培養基本功的語言技能課還不能減少或取消。然而不管哪一個語種,外語專業必須大量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麵,培養思維能力和研究能力,打下紮實的學科基礎。

我們應該認識到,外語本身不是一個學科,而僅僅是一個專業。雖然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到文學、語言學和翻譯等學科,但是現有的課程設置並不能給學生提供這些學科方麵的係統訓練。更為重要的是,現有的課程體係幾乎忽略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曆史學等,難怪我們的學生給別人的印象是知識麵狹窄,研究能力差,思想沒有深度,並且在本科畢業後繼續深造時往往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專業。

在培養模式上,我們的本科外語教育可以借鑒美國的文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從1636年第一所文學院(哈佛學院)建立,美國的文學院已經走過了300多年。文學院的最大特點是全人教育,側重學生的基本思維和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道德價值觀,其目的是培養有教養、有文化的社會成員,而不是培養從事具體職業的專門人才。文學院的課程包括曆史、哲學、宗教、文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語言和數學等。著名的《1828年耶魯報告》可以說是文學院的宣言,該報告呼籲文學院建立廣泛的課程體係,並強調文學院“不是教授某一個行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而是所有行業都必需的基礎”。

看看課程設置就知道,中國的外語教育過於急功近利,強調的根本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職業教育。外語教育職業化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很多外語學院成立了各種職業學院,如商學院、法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用句俗話來說就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然而,無論是師資還是規模,或者是就業,這些學院很難與實力很強的綜合性大學的相關學院競爭。與其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競爭,還不如發掘自己的特色。美國的文學院能夠與哈佛和斯坦福等綜合性大學並存,就是因為它們的定位明確:為社會培養有道德、有文化的成員,為綜合性大學輸送高素質的研究生。

培養模式的改革,也意味著師資的改革。當前外語院係的教師,絕大多數從事文學和語言學方麵的教學和研究,這樣的師資結構與全人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在師資招聘的時候,我們應該擴大學科麵,大量引進人文和社會學科的人才。與此同時,對現有師資進行優化,鼓勵和資助部分老師從事其他學科的教學和研究,為今後開設相關課程做準備。

外語專業師資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成為區域與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專家。由於專業的原因,外語院係的老師對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文化、曆史等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藏,卻一直沒有受到開發和重視。在當前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應該積極鼓勵並資助一部分外語老師成為國別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專家。筆者查閱了部分收入中國社會科學索引(CSSCI)的國際問題類學術期刊,發現外語院係老師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令人吃驚得少。除了《國際觀察》、《國際論壇》和《德國研究》,其他期刊的比例都沒有超過10%,而前麵兩個期刊分別是上外和北外出版的。通過各種政策支持,如職稱評審時把這些文章也算作外語專業的研究成果,外語院係的教師將很快成為區域與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主力軍。

全民學外語的結果是迫使一大批對外語沒有興趣的人不得不學外語。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此類強製性政策的效果可想而知。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應該改革了。外語院校對自身的定位和發展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盲目地仿效綜合性大學。外語學院的出路不應該是職業教育,而應該是全人教育:為社會培養有道德和有教養的成員,為綜合性大學輸送高素質的研究生。走自己的路,讓社會去評價吧。否則,外語教育將演變成最大的教育資源浪費。

 

 

 

所有跟帖: 

漢語講得流利也不見得言之有物邏輯嚴密(比如本壇的很多發言),要不要廢除漢語教育? -識途老馬甲- 給 識途老馬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3/2011 postreply 07:16: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