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56歲老農義務守護長城30年:這是父親彌留之際的囑托

來源: justasked 2011-11-02 06:28: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436 bytes)

 

 

他是河北一名普通的農民,他把守護長城當成本職,比去自家地裏還勤快。每天去長城清理垃圾,製止遊客在長城牆上刻字,或者阻止附近村民撬長城磚,向當地相關部門提意見……持續了整整30年。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張鶴珊

1955年出生,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子峪村農民,戚家軍後代,義務守護長城已達30年。

張鶴珊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他家裏長城百科全書和各種地方誌堆了好幾箱子,書裏很多地方都做了筆記。2009年張鶴珊的《長城民間傳說》出版,收錄了20多個故事,張鶴珊正打算出第二本書,把他所知道的這一帶長城的曆史沿革、文化民俗都整理進去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10月19日傍晚,河北省撫寧縣城子峪村,現年56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鶴珊坐在村外一段“野長城”上休息,咪了一口隨身帶的二鍋頭後,他望著遠方,若有所想。本版圖片 早報記者 徐曉林

他是河北一名普通的農民,大部分時間做的卻不是農活。他把守護長城當成本職,比去自家地裏還勤快。

每天去長城撿遊客丟下的垃圾,製止遊客在長城牆上刻字,或者阻止附近村民撬長城磚,甚至就長城保護向當地相關部門提意見……持續了整整30年。

他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2009年《長城民間傳說》出版,收錄了20多個故事,目前他打算出第二本書,把所知道的長城曆史沿革、文化民俗都收集起來,整理一本“長城大全”。

因守望長城,他也成了名人,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長城腳下是我家》2009年上映感動了很多人。他甚至開玩笑地和記者說,“給我寄封信,就寫秦皇島張鶴珊收,也能到我手裏。”

張鶴珊,現年56歲,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鎮城子峪村農民,為了恪守父輩的承諾,他堅持義務守望長城已經長達30年。

好幾公裏山路每天來回

上萬裏的古長城分為景區和非景區,人們所熟知的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已經開放的景區長城加起來不過1000公裏,古長城真正的主體是那些綿延在高山峻嶺 之間幾乎無人管理的殘垣斷壁,通常大家都把這些非景區古長城稱為“野長城”。我們的故事就從河北省秦皇島沿線的“野長城”說起。

在山海關長城北翼,大約40公裏的地方,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子峪村,家家戶戶的房子隨著山形走勢排列,像北鬥七星一樣,落在燕山餘脈的山腳。

史上記載,戚繼光於1568年初調任薊州(當時華北九鎮之一),在此任職達15年之久,其邊防常受到遊牧民族侵襲,戚繼光最初想訓練北方各鎮10萬士兵, 中央政府並未批準,於是他申請將在浙江(以義烏為多)所訓練的一部分士兵調至薊州,最終約調去2萬人。曆經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在秦皇島境內的長城沿線,形 成了義烏籍後裔相對集中的一個個“義烏村”,城子峪村,就是其中之一。

400多年前,城子峪村民的祖先在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的帶領下修築長城,保京師(今北京)安全。如今,殘破的古長城依然有一位戚家軍的後代守護,這人名叫張鶴珊。

張鶴珊家新蓋的三層小樓依山坡而建,南低北高,村中馬路上立著“長城守護者之家”的招牌,指向張家方向。群山之間,大石河流淌而過,群山之脊,長城綿延而去。

10月19日上午10點半,因為記者的到來,張鶴珊提早從長城回來,站在院子裏等著。他穿著一身軍綠色衣服,胸前後背都印著“長城保護”,那是一家公司2008年資助的“巡邏服”。

下午,張鶴珊領記者去看城子峪的長城,從他家走出百米,就能到最近的長城敵樓,從此處往西4公裏,往東6公裏,蜿蜒10公裏的這段長城,就是張鶴珊的守護範圍,製止任何的人為破壞,是最基本的“保護職責”。

他並不是文物保護單位或長城景區的員工。2003年,城子峪所在的撫寧縣設立“長城守護員”製度,由縣文物管理所聘請長城沿線的村民利用閑暇時間到長城巡遊,定期向上反映情況,每年給予1000多元的勞務費,張鶴珊這才有了官方認可的身份。

在 這以前,張鶴珊“無名無分”。小時候父親曾經告訴他,日軍侵華時,父親等三名村名曾被日軍抓去,被逼說出八路軍藏匿軍糧的地方,見父親不肯就範,日軍就一 把將他從長城的敵樓上推下去,沒想到他的衣服被從牆上伸出的排水渠鉤住,撿了一條命。父親彌留之際囑咐張鶴珊,要為這一命之恩,守好長城。

就這樣,從懂事時起,張鶴珊就恪守父親的承諾,把守長城當成了“本職”。好幾公裏的山路,隻要沒有急事耽擱,他總要每天一次來回。

帶著記者上山時,他指著一塊大石頭說,“這長城上像這樣的一塊磚就是挪了地方,我也認得。”後來,還真遇上一塊擱在路中間的磚,他撿起來放回邊上城牆缺了的一角,說“這估計是驢友拿下來墊相機或其他東西。(這塊磚)之前還在這兒。”

一路上,不時看見被人們丟棄的塑料瓶,他念念叨叨,“過兩天要和老伴兒拿著麻袋來撿一次垃圾。”

製止挖長城牆腳遭報複

張鶴珊一路上帶著一把鐮刀和一小瓶二鍋頭,這是他巡視長城的標準行頭。他說,一個人爬山的時候,喝酒可以解悶,不僅如此,北方冬天寒風刺骨,有了酒才能暖身子。鐮刀除了能鏟去長城上的荊棘,也是防身所用。

城子峪一帶山勢陡峭,常常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緩坡,易守難攻,戚繼光在《呈修各路邊牆》一文中曾這麽寫道:“薊鎮十區,邊寨山林陰翳,川河深隘,胡馬大隊難行,防禦似易得力。”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過去的邊防要塞,實在風景壯美。

不過,這風景對張鶴珊來說,卻是三分浪漫,七分風險。

回 到十幾二十年前,撫寧一帶的農民常靠挖野蠍子和草藥貼補家用。張鶴珊從不讓人在長城腳下挖,得罪了不少人。記得有一次,有兩人撬長城磚挖蠍子,讓張鶴珊看 見,兩人非但不停止,還出言不遜,張鶴珊走到跟前想要製止他們,沒想到被事先設好的鐵絲套給刮傷了腳。原來兩人是布好了局,故意讓他往裏鑽。

他不僅要防著伺機報複的人,還得小心山裏的野生動物。

在 女兒3歲的時候,他聽說一塊丟失的長城碑可能在樹林子裏,於是四處尋找,沒想到一抬頭看見樹上掛著一條足有碗口粗的大蛇,慌亂之中,他退後時又撞到了馬蜂 窩,受了驚嚇的馬蜂都往他臉上飛,他不知被咬了多少下,整個臉都腫脹起來,等到趔趔趄趄走回家,女兒竟然不認得他,以為是乞丐上門。

類似的故事,在張鶴珊腦子裏裝著許多。直到今天,長城保護已經說了好多年,要每個人真正認可,並非易事。

他說,經常遇到驢友在長城上隨地扔垃圾、刻字,上前製止沒少發生言語衝突。這時候,他隻好想辦法化解衝突,比如有一次給一個不服氣的大學生講了一個長城的傳說,說完了問他,“你看,你還舍得在這長城上刻字嗎?”對方最後聽從了他的勸阻。

上 世紀80年代的時候,看護長城並不能為家裏帶來什麽收入,相反因為耽誤了他給家裏幹活分憂的時間,沒少受妻子埋怨,有一次,賣掉了家裏能賣的作物,也還差 200塊錢給兒子女兒交學費,他走東家串西家,家家都因為曾經被他阻止在長城上挖東西而不肯相助,最後總算有一個鄉親幫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做有心人記錄長城故事

10月19日,張鶴珊走在長城的峭壁邊,常常背著手,嘴裏哼著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電視劇主題歌,好似閑庭信步。不過,他心裏裝的都是沉甸甸的東西。

天津財經大學旅遊係教授謝芳說,張鶴珊曾經跟她提起有關資料上記載的某段長城城牆寬度不對,6米多的牆被寫成了3米多,後來她和張鶴珊去了現場,發現真是6米多,張鶴珊說他天天爬,能不知道嗎。

教授有意考考這位農民,發現隻要有關長城的問題,他能都說出些門道,還能立即把相關的書找出來,一時半會還真難不倒他。

張鶴珊身上有著一股中國農民普遍的執著勁,不過這都用在長城上了。他家裏長城百科全書和各種地方誌堆了好幾箱子,書裏很多地方都做了筆記。張鶴珊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

有一件事對他影響至深。1978年,他領著《撫寧文藝》雜誌的一位老編輯去看長城上一塊倒了的碑,老編輯告訴他,碑上的字尤其重要,那是長城的曆史,碑要保護好,不能丟了。“我心想好幾百斤重的一塊碑還能丟了?沒想到1980年它就真的丟了。”

後來,張鶴珊在巡山時要是遇上倒在地上的碑啊、石刻啊什麽的,就想方設法找人抬回家,有的捐了博物館,還有的就在家裏放著,現在他家的老宅門前還放著一尊石獅,就是生怕哪天又沒影沒蹤了。

有 句話說“長城年久故事多,塊塊磚石有傳說”,張鶴珊對民間的這些“瞎話兒”(故事)留了個心眼兒,他自己好寫文章,把這些故事都一個個記下來。有一天,有 一個叫威廉・林賽(William Lindesay)的英國人到了他家,知道他收集整理的這些民間傳說,便四處替他籌錢出版。林賽同樣熱衷於保護長城,帶動許多人自發在長城上撿拾垃圾,清 潔長城。2009年,張鶴珊的《長城民間傳說》得以出版,收錄了20多個故事。

 張鶴珊記得在他小的時候,每到清明節前兩日,家家戶戶都要參加“逛樓”儀式,各家各戶都匯集在空地上,分別祭拜戚繼光和祖宗,然後在各自祖宗守護的敵樓裏,擺上祭品,給小孩兜裏裝上桃仁和黑豆,意為避邪,這時各家便開始在長城的敵樓上串門,聊聊家長裏短。

過去,張鶴珊的父親是村裏的“會頭”(相當於村長),逛樓便是由他召集和主持。對於小孩來說,這真是無比熱鬧的場麵。到了後來沒人出資再辦這麽大的儀式,這一習俗便漸漸淡化直至消失了。

張鶴珊向縣文物管理所寫了份報告,一心想恢複這個傳統。去年,美國《國家地理》拍攝長城專題,還是通過林賽的牽線搭橋,《國家地理》資助了5000元錢讓張鶴珊組織一部分村民,重演這個傳統。

隨後,張鶴珊的報告打了上去,“逛樓”成了撫寧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成了文化傳承人。這一做法得到不少學者的歡迎,天津財經學院的教授謝芳說,這對長城民俗的保護意義很大。

開發野長城應統一規劃

大 約在2003到2005年,秦皇島市許多村級公路都被翻修為水泥路或柏油路。在交通運輸部的網站上記載,秦皇島新改建村級公路裏程達3000多公裏,全市 89%的村級公路得到改善,《通村路----通向富裕之路》一文記載:“往日寧靜的村莊,變得車水馬龍,一輛輛掛著各地牌照的車駛進了果園,奔向了礦 山。”

也差不多在這段時間,更多的遊客走進了城子峪。隻要是來張鶴珊家做客的人,都要在他的筆記本上簽名,一本給中國人,一本給外國人,也就是在2006年,他的本子上第一次有了外國人的簽名。

因 為保護長城出了名,便有旅行社將外國遊客往他家裏帶,要讓他做長城導遊,聽他講長城故事。他第一次見到小費,還不肯收,後來知道這是一些國家的習俗,便不 再拒絕。做了多年的長城義務保護工作,這時候,長城也開始給張家帶來收入,2010年,張鶴珊家建了新的三層小樓,他還在村裏的馬路上立上“長城守護者之 家”的招牌,以此指引慕名前來的遊客。

在北京的一些地方,長城被重新翻修,鋪上了新磚,長城腳下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辦起了農家樂。河北城子峪這裏,長城還是原汁原味,政府除了雇長城守護員,還沒把其他事項列入議程。但是,旅遊開發已經盯上了這裏,逐步改變著農村的麵貌。

大 石子河沿岸正在修建供遊客娛樂的釣魚池和泳池,河岸用水泥地麵翻修一新,還砌上了仿長城模樣的城牆。從長城往下看,山穀裏就像被水泥撕開了一道口子,也改 變了過去村裏北鬥七星的建築格局。此處山上植被以灌木居多,秋季開始變紅,城牆、紅葉和群山很是美麗,而這些現代建築卻破壞了人極目遠望的興致。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村裏出了一樁大事,一棟剛修好不足一月的現代版“城牆”夜裏突然倒塌,砸傷了人。第二天一早,張鶴珊不停接到電話,詢問是不是長城倒了。“萬裏長城永不倒,這假長城倒是先倒了。”他回答說。

從骨子裏,張鶴珊反對這樣的開發。他坐在炕上跟記者說,先不說質量問題,要修也應該修一些和環境相當的東西,而且這附近有三個類似的項目,以後都開了,還不是惡性競爭?“應該有統一規劃。”

10月19日傍晚,在長城上走了一天的張鶴珊累極了,在一處城牆處坐了下來,咪了一口隨身帶的二鍋頭,他說,“這是我最好的休息”。

暮色蒼茫,張鶴珊望著遠方,若有所想,目之所及,是他魂係30年乃至執著一生相守的古長城無限風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