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 GDP增長率和腐敗係數

來源: pintai 2011-10-18 19:21:4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2823 bytes)

汪丁丁: GDP長率和腐敗係數

從教科書公式,我們知道,每年GDP長率減去物價上漲率,是我們收入的真實購買力的增長率,例如,今天國家統計局報告的六月份GDP同比增長率,9.6%這是所謂中國奇跡),物價水平的增長率,6.4%,兩者相減,根據教科書的知識,我們的收入真實增長率是3.2%,與去年同期相比(這樣的增長率應當不再是中國奇跡)。

現在離開教科書知識,回到我們的中國知識。那就是關於政府開支,以往近十年,每年增長率至少兩倍於GDP長率的政府收入,都怎樣消失了呢?或者,都消失在哪裏了呢?

我查閱國際研究文獻,又對照本土經驗,大致估計出中國GDP的腐敗係數的最低水平是10%,上限可能很高,而且各時期不同,例如,可以是20%,或更高。就以下限10%計算,GDP30億,所以,腐敗金額的下限是每年3億,上限是6億或更高。

這是平均而言,我們知道,政府招標的工程,腐敗係數最高。以我周圍的情況估計,腐敗是這樣發生的:首先,政府議決(不要問我怎樣議決)應開始某工程項目,然後,招標完成,某公司中標。接著,該公司實施該項目並告訴政府應付款X元。最後,注意,魔鬼在這裏,政府的付款支票可以是N倍的X元,並且由公司以某種形式返款(N-1)倍的X元,給誰?當然不是給政府。

政府的這一開支反映在GDP方麵,就是GDP有了N倍的X元的增長,而不是X元的增長。

但是,新增加的(N-1)倍的XGDP長,若導致通脹呢?當然要導致通脹,因為印鈔機也是政府的,事實上,最新的鈔票最初幾乎總是通過那些中標的公司進入流通領域的。誰離印鈔機最遠,誰就要承受相比而言更大的通脹之苦。

我還要補充一些個人見解:上述每年3.2%的真實收入增長率,到了我們自己手裏,遠比這一數目低。因為以往十年,真實可支配個人收入的增長率確實很低,如果不是負值的話。若非如此,我們反而要懷疑統計局造假了。

因為如果財政收入已占GDP的三分之一並以數倍於真GDP長率的速度增長,怎麽可能還有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呢?這是簡單的算術問題,贅述。我希望補充的另一見解是:我們所說的真實收入購買力,其實隱含地假設了可選購的商品的集合是全域的,即世界上全部的商品,通過自由貿易,都在我們購買力的購買範圍之內。

事實上,如果我們的人民幣存款不能自由兌換並購買紐約市場的股票,或者,如果我們隻能通過造假成性的進口商購買例如達芬奇家具,那麽,通脹指數的統計是嚴重低估了的。諸如此類的見解,其實早在我們經濟學家的常識之內,但通常我們經濟學家似乎懶於向大眾解釋,我認為,現在的情況很嚴重,經濟學家確實應擔負向大眾解釋真相的任務.  

統計局公布的增長率原本是真實增長率。如此,則名義增長率高得難以置信。於是檢索英文評論,下麵是一篇經濟學評論的結尾部分

China’s GDP was said to grow 9.6 percent on-year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slowing slightly in the second quarter. On-quarter growth was given at 2.2 percent, bu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this number was calculated. Imports suggest industrial sluggishness. Crude oil imports climbed 7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compared to 30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0. Copper imports plunged 25 percent.

Consumer prices ostensibly climbed 5.4 percent. The GDP deflator—using the arithmetic increase in GDP to measure inflation—was 8.7 percen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GDP deflator has showed either larger or much larger amounts of inflation than official price indexes. Consumer inflation is generally understated because the index under-weights housing. It was formerly complemented by a housing price index, but that was abandoned after it became obvious that results were being manufactured.

關鍵在第一段,這是著名的羅斯基拇指規則:判斷中國經濟增長率數據是否摻水,隻要計算能源增長率,他據此相當大程度上下向修正了-時期的增長數據。因為,中國經濟對能源價格的需求彈性不會比完善的市場經濟更高。所以,當能源增長率低於例如8%時候,怎麽會有GDP長率高於例如16%呢?

很容易進行國際比較:你找到透明國際或反腐國際的腐敗指數,查閱中國的排序,然後再收集一些與中國排序相當的其他國家的腐敗資料,自己估算,例如拉美國家的腐敗係數。最後,應用於中國。這套方法,是數據不詳時的標準估算方法——論是社會學還是經濟學。

此外,根據王曉魯的灰色收入研究,2009年灰色收入可能高達9億。假設灰色可比,則這一收入約占GDP30%這與上述估算是殊途同歸(一致的)吧。再從個案推測,一個鐵道部長的私人集團,已涉及腐敗資金兩千億。每年我們有多少這樣的腐敗案,已曝光和更多沒有曝光的?你自己推測吧。

三萬億?這是下限,上限,若遵循王曉魯灰色估算,應在九萬億的水平。即便如此,九萬億也不過養活了幾十位鐵道部長這樣的腐敗集團。以往雙規的部級官員大約已接近這一數目了。況且,這是名義GDP的構成,若以今年上半年的統計為據,到年底中國的名義GDP可達四十萬億元。腐敗,其實貢獻了相當大部分的通脹率。

這才是中國特色,卻很少人注意。我列舉的那位小包工頭的故事,5萬元的施工款,在支票上居然變成了50萬元,其中隻有5萬元是真GDP,其餘的呢?當然是名GDP當中的政府開支,也就是通脹因素。再具體一些吧,借助於米塞斯的同類描寫,這45萬元新增鈔票是這樣投放的:首先,小包工頭從銀行兌換那張50萬元支票,將其中5萬元用於發放自己工人的工資和他自己的利潤(2萬元)。

其次,他將45萬元贓款返還給那位官員,於是那位官員在他的黨羽之間分配,這些新增加的鈔票於是首先被這群腐敗官員用於私人消費品的購買,但真實GDP並沒有增加,所以,這些腐敗官員的花銷,擠占了一部分真實消費品,等價的表示就是消費品價格水平的上漲。

最後,窮人,如果沒有窮到連工資收入都沒有,月底領取自己的工資,扣稅之後,用於生活開支的時候,發現物價早已上升了,因為新鈔票是最後流通到他們手裏的。這樣簡單的道理,為什麽隻有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才當作常識?

提示:固定鏈接為您顯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變鏈接,如果您有還有疑問請點擊幫助
鏈接地址:http://wang-dingding.blog.sohu.com/178395228.html 複製此地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