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編輯本段生平概況
1、華僑世家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 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的一個華僑世家。祖父陳簪聚(1795-1856)一生中並未出洋,僅在集美社“儉樸自守,勤謹克家,處於海瀉,耕漁自給”。陳簪聚育有三子,長名纓忠,次名纓斟(1836-1876),三名杞柏(即陳嘉庚父親,字纓如鬆)。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經商。纓斟少壯時曾在叻(新加坡舊簡稱,下同)開設米鋪。陳嘉庚父親出生年月無記載,推斷應在鴉片戰爭之後,1909年逝世於集美。陳杞柏何時出洋尚不可知,其與孫厝孫夫人結婚應在18世紀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陳嘉庚,1889年生陳敬賢。[1] 至於陳杞柏南渡後如何在叻創立順安米店,如何累集資本而創業的問題,因資料缺乏,難以詳悉,據學者推斷,陳杞柏幼年來叻在其兄長的米店工作,從勤儉中累集資金,因而在19世紀70年代創立順安。[1]除經營米業以外,長袖善舞的陳杞柏還兼營地產,辦理碩莪廠,開辟黃梨園數百頃,創辦黃梨廠以製成品外銷歐美各國。1900年是陳杞柏實業的頂峰,其各業各產等資產共40餘萬元(叻幣)。陳杞柏實業上的成功為陳嘉庚後來自己獨自創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和基礎。2、商業佳話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順安於1904年停業,欠債權人20餘萬元。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製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3、入同盟會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後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此期間,孫中山曾與陳嘉庚初次會麵。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後,新加坡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陳嘉庚是經朋友林義順介紹才結識孫中山的,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陳嘉庚熱情投身於民主革命,還參加了新加坡同盟會會員的秘密會議,與孫中山共商製訂了黨旗方案。這次聚會,激發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給陳嘉庚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向往進步,與胞弟陳敬賢雙雙剪掉發辮,同一批有誌之士脫離清廷關係,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有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裏程碑。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係列活動。4、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麵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幹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麵;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後來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5、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他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莊西言(他 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莊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麵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製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 1939年,他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他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曆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別是訪問延安之後,陳嘉庚正統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讚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6、歸國服務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編輯本段教育事業
重視教育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隻有陳先生。”他辦學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麽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興學動機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裏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誌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誌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2]創辦學校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小學,以後陸續辦起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麵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係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籌措校費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係,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 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麵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誌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 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麵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麵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生活簡樸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夥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幹、腐乳加上一種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係統完整的學村。編輯本段投身政治
早期活動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係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範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複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製日貨運動。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我國對外交通瀕於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腦。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於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麵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麵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準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準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讚頌為“八十先鋒隊”。[3]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是盛傳的十一字之提案,和事實有出入。提案原文不止11字,而是三條、100多字。汪精衛一夥刪去其第二、三條提案,對第一條則幾經修改,想模糊提案的針對性,刪改為“公務員不得談和平案”。後經大會成員激烈討論,認為9個字的修改案含糊不清,不倫不類,形同兒戲,表示反對。最終定下的則是19個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公務員不得言和案”,成為國民參政會正式文獻記錄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慶《中央日報》上公諸於眾。由於這是陳嘉庚提出的震動中外的堅決反對漢奸國賊、妥協分子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因此特摘錄原文如下: 議長、秘書(長)公鑒: 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 茲有提案二宗,乞代征求參政員足數同意並提請公決。 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 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 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陳嘉庚 叩首(10月26日)[4]訪問延安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慰勞抗日前線的將士與後方的軍民,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從1927年到1940年回重慶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稱“蔣委員長乃中國國內外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蔣委員長的意誌,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誌”。抗戰義捐款項悉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訪問重慶與延安之後,他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陳嘉庚訪問延安是他政治生活的一個裏程碑。他說,這次來延安慰問不容易,國民黨造謠言破壞共產黨的名聲,處處設障礙阻撓我們到延安。蔣介石捧他、拉攏他,並幹擾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接觸。陳嘉庚為了弄清國共摩擦的真相,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於1940年5月31日抵達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隨行的李鐵民車禍住院,這樣陳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 6月8日清晨,離開延安東行,前往山西戰區慰問考察。 “陳嘉庚當時訪問延安是需要一定的膽略的。當時延安臨近前方,經常受到空襲。延安城已被日機炸平,新建的窖洞也有被炸塌的,空襲警報的槍聲不時破空而起。就在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之前的4、5月份,王震將軍剛率領三五九旅粉碎了日寇對晉西北河防的六路進攻,山西全境的八路軍配合晉西北戰場,大破日軍,殲敵5萬餘名。在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的戰備大演習剛剛結束,留延安的200多名華僑青年,也在各自的學校、機關參加了演習,隨時準備行軍打仗。”[5] 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先生參加了四次群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中國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市容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並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座談;出席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 陳嘉庚這次訪問延安,經過實地考察,親眼看到邊區軍民一致,官兵一致,認為這是“克敵製勝之本”。反觀國民黨“大後方”官員腐敗,坐待外援,民眾疾苦無人過問,軍事節節失利。對比之下,感到中國共產黨深知民心僑心,國民黨無視民心僑心。陳嘉庚說,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對邊區各界艱苦奮鬥的精神尤為感動。通過這次訪問堅定了他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破壞抗戰、投降賣國、貪汙腐敗、禍國殃民的是國民黨,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廉潔奉公的是中國共產黨,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內戰時期活動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製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製止內戰的鬥爭。晚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此後,陳嘉庚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後安葬於福建集美鼇園。編輯本段備享哀榮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 “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誌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吊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鼇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在鼇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編輯本段嘉言懿行
1、精神與言論
* 公——永無止境的奉獻 * 忠——永不動搖的愛國 * 毅——永不言敗的堅強 * 誠——永不毀諾的錚錚傲骨 對於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願與國人共勉之也。 ——陳嘉庚1946年《南僑回憶錄弁言》 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與正義,要明是非,要為社會做事。再多的錢可以花光,但誠實、正義卻永遠受人尊敬……有的人,傷天害理的事敢做,烏七八糟的錢敢掙,這樣的富翁受人唾罵,遺臭萬年。 ——陳嘉庚歸國後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誨 畏懼失敗,才是可恥。 ——陳嘉庚教育文集 非常事業要達成功,亦應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當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厭心,安能成事哉?!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嘉庚辦學最艱難時期致集美學校校長陳村牧的信 “愛國始於愛鄉” “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反之則為國賊也” “救國之目的,無非求領土之完整、主權之恢複” “凡真誠愛國者,視全國當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摘自陳嘉庚:《南僑回憶錄》2、誠信之事跡
在集美穿街走巷,我們不時能看到一些以“誠”命名的庭院或店鋪,如誠園、謙誠書屋等等,還有不少商家打出“誠實經營”、“誠信是金”等標語。 “君子必誠其意”,嘉庚先生無論經商還是做其他事,曆來鐵骨錚錚,永不毀諾。1918年,先生和胞弟陳敬賢親自將“誠毅”二字定為集美學校的校訓;如今,集美的不少商鋪都在講求誠信,集美的學堂也在講授誠信,陳嘉庚先生一生崇尚的誠信美德,正在集美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集美中學道南樓裏,幾名初中女生正在出一期關於紀念嘉庚誕辰130周年的黑板報。“知道陳嘉庚是什麽人嗎?”記者問道。“知道,老師上課說過。”女孩們回答。“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記者又問。一名女孩歪著頭想了想,回答說:“我記得他替自己的爸爸把欠人的錢還了。”小女孩們或許還不能理解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偉大情懷,嘉庚先生的故事給她們留下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誠實,要信守諾言。 1904年,陳嘉庚父親所營企業破產,欠印度債主哈利20多萬元巨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債子免還“,況且陳父當年便因破產而抑鬱成疾不幸去世,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誌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白手創業的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當時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麵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46年3月,尼赫魯訪問新加坡,陳嘉庚在歡迎會上致詞,題為《領袖與誠信》,指出無論商界政界,“誠信”都是無價之寶,是成功的保證。 先生回國定居後,也常常教誨身旁的人要誠實守信。采訪中,嘉庚先生生前秘書張其華先生對兩件小事印象深刻。一件發生在1958年,當時集美各校要籌辦農場,但校區土地有限,學校有人建議,把幾年前贈給農業廳的天馬農場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張其華認為有道理,便請示先生,結果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先生說,已經贈送給別人的東西又要討回,出爾反爾,是不誠實之舉,並責怪張其華沒有當場批評學校的這種錯誤主張,還要照搬來提什麽建議。 另一件事則發生在同樣長期追隨在嘉庚先生身邊的總務主任葉祖彬身上。1956年10月,星馬工商貿易考察團裏的一些鄉親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請他們第二天早上到家裏一起吃地瓜稀飯,並叮囑葉祖彬多做一些飯。結果葉祖彬忘了通知,讓客人們餓了肚子。盡管事情不大,嘉庚先生卻認為,葉祖彬在這件事上對他失了信,同時也讓他失信於客人,因此,要求葉祖彬寫出檢討,並給予停薪一個月的處罰。展現了他獎罰分明的性格。編輯本段附錄:生平事跡
1、身負父債的僑鄉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因為戰亂不斷,有很多人遠赴南洋討生活,這裏便成了著名的僑鄉。 陳嘉庚的家庭,也是一個華僑世家,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新加坡,經營著米店和一家小廠。從小,是母親獨自撫養他長大。 閩南一帶,曾有著十分光輝的曆史。從民族英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裏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集美村還有著鄭成功的“國姓寨”、“國姓井”,在老一輩人的傳說中,陳嘉庚從小就對這些愛國英雄充滿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夠報效祖國。 1890年,陳嘉庚已經17歲了,父親要他到新加坡來見見世麵,於是他離開了故鄉、離開了慈母,獨身前往南洋。雖然都市的繁華是一種誘惑,但他卻不為所動,老老實實地呆在店裏,跟著老夥計學習怎麽管理,很快就成了父親的左右手。 1898年,母親病逝,聞聽噩耗的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出發之前,他將自己經管的 賬務移交給他的族叔。當時他父親各項經營都很順利,擁有資產約35萬元。可是當守完3年母喪的陳嘉庚回到新加坡時,卻發現曾經興隆的米店已經門庭冷落,負債已達30多萬元。原來是父親的妾生子趁陳嘉庚不在,盡情揮霍導致負債累累,麵臨破產的邊緣。 按照新加坡法律,兒子不必償還父親債務,況且陳嘉庚身無分文,如何償還,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麵對父親的淒涼,還是毅然承擔了債務,繼承了這個爛攤子,當時他還不到31歲。從此這個傑出的企業家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商業之旅。2、菠蘿“蘇丹”、橡膠大王
獨自創業的路程是極其艱難的。陳嘉庚手裏的資金隻有一點,用來投資什麽才能成功呢?經過詳細的考察,陳嘉庚發現,菠蘿罐頭銷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資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個菠蘿罐頭廠。 資金不夠,陳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區10英裏的淡水港山地,著手建造一所菠蘿罐頭廠。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來的7000元用在建廠總算勉強夠了。製作菠蘿罐頭所需的白鐵、糖枋,都可向別的商人賒取。開工終於沒有問題。等到4月份菠蘿一上市,陳嘉庚的“新利川”工廠就開始生產了,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陳嘉庚給自己的菠蘿罐頭的商標定名為“蘇丹”,意思就是菠蘿罐頭之王。 在陳嘉庚的精心經營之下,罐頭廠運作良好,銷售看漲,月底核算結果,獲淨利9000餘元。不僅收回全部建廠投資,而且還有盈餘,經濟效益之大,確實驚人。 從絕境中拚殺出來的陳嘉庚初戰獲勝,就以“新利川”為立足點,兼營父親企業與人合夥的月新菠蘿廠,接著又開設了謙益米號,米店也兼做罐頭廠的營業機關。 隨著菠蘿罐頭生意越做越大,對菠蘿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購買了一塊空地,用來種植菠蘿,取名為“福山園”,事實上,這塊種植地也確實是一塊福地,後來成為了當地最大的菠蘿種植園。 創業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就在菠蘿生意順利發展的同時,1906年夏季,菠蘿罐頭行市大跌,陳嘉庚隻能勉強保住了1萬元的贏利,這次打擊使他意識到,商場如戰場,僅僅靠一種產品經營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瞬息多變,他要尋找新的項目。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嘉庚了解到一個橡膠商人高價賣掉了自己的橡膠園,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於是趕忙聯係這個商人,從他那裏購進18萬粒橡膠種子。而當時因為菠蘿生意的不景氣,很多人紛紛脫手自己的菠蘿園,陳嘉庚趁此機會購買了大片土地,這些成了他以後的橡膠種植園。 到了1913年,陳嘉庚的菠蘿產量已經占了整個新加坡的半數以上,一躍而居首位,真正成了業內的蘇丹,這一年,他已是一個擁有兩處橡膠園,四個菠蘿罐頭廠,一家米廠,一間米店,固定資產和純利潤有四五十萬元的華僑企業家了。 然而商場風雲多變,1914年秋,正當菠蘿罐頭的生產旺季到來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對菠蘿罐頭限製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辦。陳嘉庚的菠蘿罐頭廠遭到了沉重打擊,積存著幾萬箱產品無法售出。不僅如此,戰爭還使陳嘉庚的米業遇到了麻煩,特別是許多商船在東印度洋上受到德國戰艦攻擊之後,原已緊張的航運幾乎全部停頓。陳嘉庚米廠的倉庫裏堆放著1萬多包熟米。產品積壓的直接後果是資金流轉困難,工廠租金越期無法清還,工人的生活費又絕對不可拖欠。陳嘉庚陷入了“艱難維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陳嘉庚終於將所有的貨全部售脫。這時,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航運業,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不久因為市場的擴大,他又增加了2艘輪船,專門承接英國政府的貨物。他的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贏得了可觀利潤。僅僅一年後,就贏利了20多萬元。之後,更是購得多艘輪船,但卻不親自經營,而是租給法國政府,這樣不僅省事,避免了風險,也獲利很快。 1916年,陳嘉庚又有了劃時代的舉措。當時歐洲各國互相廝殺,給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美國工業長足的發展,刺激了橡膠製品的需求,帶動了馬來亞的橡膠業,一躍而成了支柱產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馬來亞成了世界“橡膠王國”。而陳嘉庚此前的投資終於有了回報,他被作為公認的“馬來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載入史冊。 此後2年,陳嘉庚逐漸把重心轉移到橡膠業上,他先後將新加坡土頭橋的菠蘿罐頭廠和恒美熟米廠改作“謙益”橡膠廠,專製膠布,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製造的飛躍。接著,他又設法與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係,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這樣,他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將橡膠的農、工、貿經營集於一身,而且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嘉庚不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安然無恙,依靠米、樹膠、輪船航運和出售菠蘿罐頭廠積存的鐵皮,陳嘉庚共得450 多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實存資產430萬元。從而迅速躋身於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新加坡華僑大亨。3、散盡家財、培育英才
一戰之後,陳嘉庚意識到航運業的危險性和暫時性,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他開始繼續擴展自己的橡膠王國。 1919年,隨著橡膠製品的廣泛應用,英國投資者不斷到馬來亞搶占市場,有實力的華僑商家和小園主也紛紛改辦橡膠種植園或興辦小橡膠廠,競爭越來越劇烈。麵對挑戰,陳嘉庚調整自己,實現了第三個飛躍:他擴充了“謙益”橡膠廠的規模,將粗加工的生膠廠改為深加工的橡膠熟品廠;退出於兩年前投資50萬元入股的3家橡膠公司;組建陳嘉庚公司,將謙益以橡膠總公司的名義列其麾下。 1922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無度引起市況蕭條,橡膠價連續3年下滑,許多小規模的膠園、膠廠被迫停產。而這時的陳嘉庚公司虎氣十足,他斷定橡膠業是新興產業,好景還在前頭。在對馬來亞各地進行考察之後,陳嘉庚一下子買下了9家橡膠廠。 1924年他在馬來亞和印尼設了10多家橡膠分店,其後又在其他地方設分行、分店或辦事機構。目的是擴大產品銷路和原料來源,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失。這一年英國政府為抬高橡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獨占利潤,在新加坡、馬來亞實行限製橡膠生產計劃,第二年略見成效,加上美國汽車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橡膠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年是陳嘉庚的橡膠事業的巔峰,在英國大臣對新加坡工業的考察書中,也提到了陳嘉庚的公司,說它是“亞洲最大的企業”。 與此同時,陳嘉庚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福建集美。他認為振興工商業的目的在報國,但報國的關鍵在提倡教育,因而“立誌一生所獲的財利,慨辦教育”。1893年,他20歲時在家鄉創辦“惕齊學塾”。1913年又創辦集美小學。以後他與胞弟陳敬賢先生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在家鄉創辦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 |集美輕工業等校在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了閩南20個縣市110多所學校;並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讚助了道南小學、愛同小學、崇福小學、南僑中學、南僑師範水產航海等許多學校。他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一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人們親切地稱陳嘉庚先生為“校主”。 有人說,陳嘉庚辦這麽多的學校無非是提高自己的聲譽,但陳嘉庚辦學,卻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資本,相反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 自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新加坡、馬來亞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膠和錫,最大的買主是美國。美國的不景氣,造成了新、馬橡膠和錫業的大蕭條。但陳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廈門學校經費達90萬元。當時,陳嘉庚公司積欠銀行債款近400萬元。公司資產僅在200多萬元,已是資不抵債。以英國匯豐銀行為首的債權銀行要求陳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廈大經費,被陳嘉庚斷然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能也不應放棄義務,學校辦起 來了,就得維持下去,一旦關了門,恢複就無望了。學校如果關停,不僅耽誤青少年前途,而且對社會影響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為負擔集廈學校經費而遭致生意失敗,這是個人事業的榮枯。 1932年,陳嘉庚辛苦創辦的企業終於被收盤,雖然他的事業走到了末路,但陳嘉庚卻從不後悔,因為他成功地創辦了這麽多學校,尤其是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 1961年8月12日,這個偉大的企業家、教育家病逝於北京。彌留時他仍殷切盼望台灣回歸祖國,並囑咐“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遺產300萬元人民幣全部獻給國家。為了感謝這麽多年他對國家做出的不朽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其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在家鄉,以告慰這個曾經輝煌、博大無私的愛國華僑。5、一生儉樸、公而忘私
嘉庚先生一生儉樸,從不誇耀自己,但是在投資辦學方麵卻不惜一切。據有關人員統計,以1981年人民幣和黃金比價計算,陳老一生用來辦學的捐款達一億美元以上。在陳嘉庚故居,從陳列的蚊帳、被褥、衣服、禮帽、皮鞋等物來看,都是破舊而老式的。一隻翻過來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蠟燭,就是他自己設計的燭盤了。他家財萬貫,但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飛機的轟炸而炸毀。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間,他卻堅持先修校舍,並說:“第念校舍未複,若先建住宅,難免違背先憂後樂之訓耳!”他逝世後國內存款尚有300餘萬元,可是按照他的遺囑,一分錢也沒有留給子孫,對這個問題,他的說法是:“人誰不愛子,惟必以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德之愛。且賢而多財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7]6、不忘統一、鼇園刻圖
晚年的陳嘉庚,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1950年,他在集美學村創建鼇園。在鼇園中的“博物觀”照壁石屏正中,請石匠刻錄5幅地圖。上麵一幅是“世界地圖”,其下麵並列四幅地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福建省全圖”、“台灣省全圖”及“同安縣全圖”,並在圖中刻下親撰的《台灣史略》。陳嘉庚先生親撰的《台灣史略》的第一句話寫道:“台灣為我國東南一大島”。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統一事業。針對美國的侵略行徑,1950年7月4日,陳嘉庚通過《福建日報》發表談話,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外國幹涉。此後,他又發表一係列對記者的談話和聲明,發表接見華僑的談話等等。一再闡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容許外國侵占或幹涉,並號召華僑為台灣回歸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祖國統一是陳嘉庚臨終遺囑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後的遺言是“台灣必須歸中國”。他相信他的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一定要實現。這就是陳嘉庚先生為什麽在“鼇園”刻錄的地圖中刻下“台灣省全圖”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以表彰陳嘉庚對教育事業的傑出貢獻。▪ 八女投江 | ▪ 於化虎 | ▪ 小葉丹 | ▪ 馬本齋 | ▪ 馬立訓 |
▪ 方誌敏 | ▪ 毛澤民 | ▪ 毛澤覃 | ▪ 王爾琢 | ▪ 王盡美 |
▪ 王克勤 | ▪ 王若飛 | ▪ 鄧萍 | ▪ 鄧中夏 | ▪ 鄧恩銘 |
▪ 韋拔群 | ▪ 馮平 | ▪ 盧德銘 | ▪ 葉挺 | ▪ 葉成煥 |
▪ 左權 | ▪ 白求恩 | ▪ 任常倫 | ▪ 關向應 | ▪ 劉老莊連 |
▪ 劉伯堅 | ▪ 劉誌丹 | ▪ 劉胡蘭 | ▪ 吉鴻昌 | ▪ 向警予 |
▪ 尋淮洲 | ▪ 戎冠秀 | ▪ 朱瑞 | ▪ 江上青 | ▪ 江竹筠 |
▪ 許繼慎 | ▪ 阮嘯仙 | ▪ 何叔衡 | ▪ 佟麟閣 | ▪ 吳運鐸 |
▪ 吳煥先 | ▪ 張太雷 | ▪ 張自忠 | ▪ 張學良 | ▪ 張思德 |
▪ 曠繼勳 | ▪ 李白 | ▪ 李林 | ▪ 李大釗 | ▪ 李公樸 |
▪ 李兆麟 | ▪ 李碩勳 | ▪ 楊殷 | ▪ 楊子榮 | ▪ 楊開慧 |
▪ 楊虎城 | ▪ 楊靖宇 | ▪ 楊闇公 | ▪ 蕭楚女 | ▪ 蘇兆征 |
▪ 鄒韜奮 | ▪ 陳延年 | ▪ 陳樹湘 | ▪ 陳嘉庚 | ▪ 陳潭秋 |
▪ 冼星海 |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 周逸群 | ▪ 明德英 | ▪ 林祥謙 |
▪ 羅亦農 | ▪ 羅忠毅 | ▪ 羅炳輝 | ▪ 鄭律成 | ▪ 惲代英 |
▪ 段德昌 | ▪ 賀英 | ▪ 趙一曼 | ▪ 趙世炎 | ▪ 趙尚誌 |
▪ 趙博生 | ▪ 趙登禹 | ▪ 聞一多 | ▪ 埃德加·斯諾 | ▪ 夏明翰 |
▪ 格裏戈裏·庫裏申科 | ▪ 狼牙山五壯士 | ▪ 聶耳 | ▪ 郭俊卿 | ▪ 錢壯飛 |
▪ 黃公略 | ▪ 彭湃 | ▪ 彭雪楓 | ▪ 董存瑞 | ▪ 董振堂 |
▪ 謝子長 | ▪ 魯迅 | ▪ 蔡和森 | ▪ 戴安瀾 | ▪ 瞿秋白 |
- 參考資料
-
- 1
- 2
- 3
- 4
- 5
- 6
- 7
- 擴展閱讀:
-
- 1
http://bbs.a-chinese.com/viewthread.php?tid=3341&extra=page%3D1&frombbs=1
- 2
- 3
- 4
魅力同安
- 5
- 6
- 7
陳嘉庚紀念館文章:“ 誠—永不毀諾的錚錚傲骨”http://bar.lifeall.com/mem/86/article-768.ahtml
- 8
楊雀林:鼇園為什麽有“台灣全省圖”?載於曾講來主編:《陳嘉庚研究文選》之二,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