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司機:《朱容基講話》寫的都是大實話!

來源: justasked 2011-10-04 15:23: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923 bytes)

朱鎔基:一定要讓老百姓買得起這本書

2011年9月10日,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北京秋雨蕭蕭,寒意襲人。從單位出來,繁華的路段,我 們兩位記者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攔到一輛出租車。一聽去朝陽門,2.5公裏的路,司機師傅有些悶悶不樂。然而走了一段,聽到我們討論的話題,師傅頓時來了精神:“你們是去采訪朱鎔基出新書這事的?能替我問個問題嗎?他明年還會出書嗎?再出,我還買。值呀!他寫的都是大實話,不來虛的,那些宏觀經濟形勢的大道理,他一說,我就懂了,還特過癮。”

我們心裏一暖,深感此次采訪非常有意義。“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朱鎔基講話實錄》上市兩天,銷售火爆,這隻是籠統的陳述;未來的銷售總量,也隻是抽象的統計數字;而隨處碰到的老百姓,提到“朱鎔基”3個字時臉上迸出的光彩,是對這套書最形象、最生動的注釋。

翻開《朱鎔基講話實錄》,《編輯說明》裏介紹了參與編輯工作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成員。除魯靜和另外一名編輯外,其他人均在經濟學領域有不同建樹。 他們的工作是高度細致嚴謹的----既然是“講話實錄”,所有資料都來自朱鎔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總理期間的重要講話、談話、信件、批語。用黃書元社長的 話說,“這幾本書是講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所以,搜集和整理的對象,主要是朱鎔基出席重要會議和到地方、部門考察調研的會議視頻、講話錄音、現場速記 等。一遍遍看錄像,一遍遍聽錄音,把他說過的話一字不漏地整理下來,僅此一項工作,就可以用“海量”來形容。全部形成文字後,總字數多達1500多萬字。

魯 靜告訴記者:“在這1500多萬字裏挑選文章,如何取舍,是這4年中最棘手、最難解決的事。因為每篇講話都體現了實字和真字。”朱鎔基給工作人員確定了一 個挑選原則:凡是重複的、已公開發表的、別人代筆起草的,一律不收。據此,魯靜等人開始了漫長的整理過程。“背後的辛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加班加點是再 正常不過的事。為了核對一個人名、地名或者一個數字,經常要到處查資料、詢問當事人或有關部門,花費幾天甚至一周的時間。”

不僅是編輯們看,當時年近八旬的朱鎔基自己也非常認真地看。如今,回顧這段浩大的資料整理過程,魯靜覺得,能親身參與其中,將朱鎔基總理思想最精髓的部分呈獻給廣大讀者,這是終身的榮耀。

生命中最有激情的一年

老 中青三代人的結合,則從另一個方麵保證了編輯質量。“‘朱辦’對我們的工作是放手和信任的。責任編輯從文字、標點,到內容、篇章都可以提意見,但一定得言 之有理、言之有據。所以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同一句話,老編輯看了覺得有問題,我們年輕人看了覺得沒問題;或者,大家都對某個地方有疑問,但每個人的理由 不一樣。這時候,不同年齡段、不同經驗的3個人,在一起爭論就很重要。最終,會爭出一個統一的意見,反映給朱總理那邊。”

書名是朱鎔基自己定的。“現在領導人的著作,很少再用‘某某文集’這類書名了,從上一本《朱鎔基答記者問》到現在的《朱鎔基講話實錄》,可以看出總理對書名的要求,還是簡潔明了。”阮宏波說。

今 年年初,全書基本定稿,出了一批征求意見的樣書,送國務院各部委、各省市相關領導審閱。“不少部委吃了一驚:這個朱總理會議上的講話,怎麽和我們部裏存檔 的講稿完全不同?一查,部委存檔的是書麵講稿,但朱總理來了後,書麵稿請大家自己看,他脫稿,就某個問題,即席講話。”

如此大篇幅的即席講 話,真實再現了當年的場景,很多都充滿朱鎔基特有的“火藥味”,或是充滿了“解密高層會議”的味道。對這些,朱鎔基都沒有避諱。書送到當年曾挨批挨罵的部 委、省市或企業那兒,結果沒有一個提出要修飾、要抹去的。有的部委和省市一字不改,有的部委和省市還主動提供當時的照片和其他材料。

回顧這 一年的編輯工作,阮宏波用了一個詞----激情。“這是我生命中最有激情的一年。這激情來自於朱鎔基性格的感染。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編這本書,是在靠近 他的真話和真心,感受他的激情和深情。這激情也來自於巨大的知識收獲。首先是學到了大量經濟政策和經濟知識,然後是看到他處理高層事務和個人事務的智 慧。”至今,阮宏波依然常常讀自己任責任編輯的第三卷,書上貼滿了標簽和便條,書下麵還壓著一個本子,密密麻麻寫滿了讀書筆記。

朱鎔基親自修改封麵和結尾

對 比年初征求意見的樣書和現在正式上市的書,有兩處明顯的不同,一是封麵,二是結束篇。這兩點,正是根據朱鎔基本人提出的意見而改的。任超告訴記者:“4月份朱總理帶到清華大學去的書,封麵還是白色的,用的照片是一張他表情比較嚴肅的。後來,朱總理在我們裝幀設計人員提供的十幾個封麵中,選擇了現在這個,紅色的,微笑的。”

然而,再怎樣低調,再怎樣靜悄悄,《朱鎔基講話實錄》一上市,還是舉國轟動。這一幕和2009年《朱鎔基答記者問》問世時的情況非常相似。那次,征 訂通知發出後,起初各地書店報來的數字並不多,人民出版社的領導幾經考慮,覺得可以“搏一搏”,首印數便在市場報數的基礎上擴大了兩倍。結果,上市兩天, 蜂擁而來的訂單比首印數還多出兩倍。“我打個比方說,開始各地隻要10多萬冊,我冒冒險,首印數放到25萬冊。然後,短短48個小時裏,市場爆發出來的需 求量竟然是70萬冊。還好當時多多少少是有心理準備的,在紙張、印廠等方麵都留了一手。不然48小時內,我們怎麽來得及加印?”迄今為止,《朱鎔基答記者 問》的銷量已達到100多萬冊,有的媒體估計已經超過150萬冊。任超強調說:“最難得的是,這100多萬冊,基本沒有團購的。一本59塊錢的政治類圖 書,靠老百姓一本一本地去書店買,賣到了100多萬冊,這在圖書市場上是非常罕見的,也是遠遠超出我們預計的。”

有了《朱鎔基答記者問》在 前,今年對《朱鎔基講話實錄》的銷量是否有了更樂觀的估計?對這個問題,任超沉思了很久:“這兩本書,我們並沒有刻意規劃誰先出,誰後出,隻是根據書稿本 身的成稿速度來推出。客觀上,《朱鎔基答記者問》的成功,確實為後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朱鎔基講話實錄》,我隻能推測,它會接近或超過《朱鎔基答記者 問》的銷量,甚至有可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書上市了,心願了了,忙了6年的任超“想好好休息一下”。和記者談了一會兒,就體力有點不支。 這個中秋節,他哪兒也沒去,一是好好養病,二是還要盯著書的銷售情況,好隨時調整。“當時《朱鎔基答記者問》是單冊,而現在《朱鎔基講話實錄》是四卷,大 規模加印時,難度更大,4本書的封麵色彩、裁切都要一致,這就是很大的工作量。現在中秋假期,我們幾個庫房、幾個印廠都沒有休息,正在加班加點,往全國各 地調貨、發貨。”

說到這裏,任超想起了另一件重要的事。“這4本書看上去比上本單冊貴。《朱鎔基答記者問》定價是59元,《朱鎔基講話實 錄》平裝版是49元一卷,精裝版是82元一卷,全套價格分別是196元和328元。但實際上,以平裝版為例,為保證首次披露的272幅珍貴照片和30件總 理手書影印件的質量,采用了雙色印刷,平均每個印張的成本在2元左右,應該是標價60元才能掙錢。我們49元的定價算下來,每個印張1.5元,或許不會虧 本,最多隻有微利。我記得,上一本書,朱總理再三提的意見是,‘封麵上的答記者問四個字要比我的名字大’。這一套書,朱總理再三提的意見是,‘一定要讓老 百姓買得起’。這句話,我們牢記在心。”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我們能強烈感受到阮宏波說的那種“激情”。溫和的魯靜、年輕的阮宏波、儒雅的任 超,他們性情迥異,但談到朱鎔基這套書,他們幾個人都散發出共同的光彩。也許,阮宏波的一段話,是對這種“激情”的最好詮釋:“別的書,經常編完了就不想 再看。朱鎔基這本書,編的時候看了十幾遍,可現在拿到書還想看。我的兒子才兩歲,等他大一點,我一定要告訴他,去看《朱鎔基講話實錄》。不是因為我參與編 輯了,而是因為它值得!”


所有跟帖: 

聽說現在中國人的標準提得很高了,年收入在十萬以下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 -gulala- 給 gulala 發送悄悄話 (49 bytes) () 10/04/2011 postreply 20:22: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