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自然界的突破是對於自然物質結構起源的認識。
人類最熟悉的自然物質結構是食物,礦物質等等。人類並不知道這些自然物質結構是如何起源的。但是,人類能夠認識這些自然物質結構的性質。人類利用這些性質製造出非自然的產品(如電視機,互聯網等等)。表達這些性質的顯著力量,隻能是電磁力和原子核力。
人類對於電磁力和原子核力有了很好的認識。這些力具有高度的對稱性。有電荷,有色荷等等。有斥力也有吸引力等等。
物質結構的起源力量,必定是多粒子係統的形成力量。由於電磁力和原子核力具有高度的對稱性,由電磁力和原子核力相互作用的獨立的多粒子係統,必定自發地趨向於熵增加的狀態。即宏觀上均勻的物質結構。而自然物質結構的本質是不均勻的結構。因此,電磁力和原子核力不是自然物質結構的起源力量。
那麽,什麽是自然物質結構的起源力量呢?
由於引力不具有高度對稱性(例如,隻有吸引力,沒有排斥力)。所以,自然物質結構的起源力量很可能是引力。但是,人類對於引力的認識很有限。
目前,人類關於引力的理論,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是一個兩體的理論。把這個兩體的理論,用到三個以上的多體的運動,得出來的物質分布是混沌的。但是,自然界並不是混沌的,而是有序的。因此,人類對於引力的認識隻是一個皮毛,是瞎子摸象的理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牛頓萬有引力理論的推廣。但是,依然是一個兩體的理論。
這並不妨礙狂妄的人類,用廣義相對論解釋宇宙的一切。結果是漏洞百出。
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螺旋星係,結果是,螺旋星係不應當是扁平的,而應當是球體的。這個球體全部是由暗物質組成的,看不見,測不到。其中少量的可以看見,變成望遠鏡能夠攝像的螺旋星係。
兩個恒星之間是相互吸引,多個恒星之間,也應當是相互吸引。同樣地,兩個星係之間是相互吸引,多個星係之間也應當是相互吸引。所以,宇宙的膨脹,由於相互吸引,應當是不斷減速的。
1998年,科學家天文觀測發現:超新星的紅移量,跟其距離地球的距離量,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加速增大。這就是“宇宙加速膨脹”這個術語的唯一來源。也是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唯一根源。
由於加速膨脹是跟“多個星係之間相互吸引”矛盾的。所以,主流理論物理學家,假設宇宙是由整個暗能量組成的。所謂“暗”,就是看不見。其中少量的可以看見,變成星係!因為暗能量是多數的,所以,暗能量存在於銀河係,存在於太陽係,存在於地球,存在於老百姓的廚房裏。
目前,科學家花了幾百億美元,在地球上挖了好幾個好幾公裏的黑洞,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華人中,動手能力最強的,是丁肇中同誌,花了幾十億美元,在天上放衛星,尋找暗物質。找了幾十年,至今也沒有找到。
問題是,目前花兒街到處鬧革命。估計西方的科學家,很難再騙到錢去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了。
他媽的,給我五百萬美元,就能夠解決星係起源的問題,還能夠給全世界上億的人口,帶來就業的機會。但是,這六十多億的人口中,就是找不到一個有人腦的人,滿足我的要求。
==============
| |||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