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往事(31)工作服和軍裝
七八十年代的中學生有不少人穿的是家裏人所在工作單位發的製服,隨軍家屬子弟穿軍裝,隻是沒有領章和帽徽而已。軍裝也分類,上下一身綠的是陸軍,其他的軍兵種多是綠上衣藍褲子,冬天的裝備是軍大衣,栽絨帽子,黑色皮手套,五指分開的那種。黃綠色的膠鞋,也叫解放鞋,看上去太土,而且容易引發腳臭,所以白塑料底黑麵鬆緊口布鞋才是男生的標準配置。
冬天,男學生都喜歡“耍單兒”,即使是十冬臘月,三九嚴寒,也死活不肯穿厚實保暖,但是看上去顯得臃腫的棉襖,寧願凍的流清鼻涕,借用現在的詞兒,就是要“酷”。其實女學生也不愛穿厚棉襖,誰願意顯得自己胖啊。布麵棉鞋更是沒人願意穿了,誰也不想被同學嘲笑。不過要是皮棉靴則不同,那是很酷的,隻是沒有幾個人夠資格,應該是說沒有幾位家長夠級別。
單薄的布鞋是男孩子腳上最常見的,還記得那會兒買布鞋都是去西單商場的鞋類櫃台,兩塊八一雙。大致上是三個月穿爛一雙,被家裏人取笑“不是穿鞋,簡直是在吃鞋”。這種布鞋夏天也還好,到了冬天,塑料鞋底硬化,路麵也凍得硬實,鞋底和路麵的摩擦係數降低,打滑的幾率增加,再遇到路麵結冰就有好戲看了。
一般情形是學生穿的軍裝上衣大多是隻有兩個兜兒的士兵服,少有人穿四個兜的軍官製服,並非這些學生的家長都當了半輩子大頭兵,大概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在申領製服的時候,為自家孩子領的一般是士兵服,避免讓其他人看到未成年的孩子就穿上“官服”。也有給自家孩子配備軍官製服的,那多半是夠級別的家長才會這樣做。
一般的服裝商店裏可供男學生選擇的服裝式樣不多,最常見的幾種好像除了中山裝就是綠軍裝,不過這綠軍裝是仿製的,偏深綠色,與軍隊裏配發的草綠色軍服有所不同。
曾經有過一段時期流行搶軍帽,不過隻是聽說沒見過,當時同班的男學生沒幾個人喜歡戴帽子,戴帽子看上去很傻,讓頭發一根根像刺蝟一樣都豎著才酷呢。
還曾流行過帶領襯,在上衣領子內側掛上一條白色的布條,髒了就拆下來清洗布條而不用洗整件衣服,很方便。正常情況下是一身衣服穿一個星期才脫下來洗一次,一個星期都不換外衣,每天隻換貼身的褲衩背心。
藏藍色的中山裝是八十年代初最流行的一種,和鴨舌帽,風衣配套。當時很多單位分發置裝費,有的單位安排統一量身定做,有的是憑發票報銷。穿在學生身上的衣服分別帶有家庭成員工作背景的某些特點,教室裏和操場上經常可以見到帶有西單商場字樣的米黃色工作服,寫有某某肉聯廠的白色半截袖襯衫,還有副食商店售貨員的藍製服加套袖。
工人家庭子弟有機會穿的淺藍色勞動布製服最為結實耐磨,和後來流行的牛仔服質地非常近似,手感也差不多,好像是棉麻混織的,挺括不用熨。工作服的式樣差別不大,上衣的下擺收口,袖子也要縮口,小翻領,左上有一個不帶蓋的口袋,有翻蓋的一般是左右兩個口袋,下邊是左右兩個斜插兜。褲子沒什麽好說的,好像不分男女,都是上下一般粗的大肥腿褲。其實無論是哪一類服裝,共同的特點是褲腿巨肥,脫下來紮上口就可以當口袋用。
還有屬於勞保用品發的線手套,白口罩,藍帽子。線手套不擋風也不保暖沒多少實用性,隻適合幹活時用。白口罩是個好東西,把線拆開就是一塊完整的紗布,很結實,有很多工作以外的用途,可以用來做過濾網,包東西,甚至放在蒸鍋裏做籠屜布。有一件聽來比較悲慘的故事,一個單位的工會工作人員為了發放生活困難救助金進行職工家訪,在一位職工家裏看到用口罩拆開的紗布製成的被子,半透明的被子裏塞著棉絮,連床單也是勞動布工作服改成的。
原本屬於成年人的製服穿在十幾歲的孩子身上大都不合身,但是能為家長省下一筆買衣服的錢,再說小孩長的快,合身的衣服沒穿破就小了,如果家裏有幾個小孩,老大穿過的轉給下麵的弟妹,排行在後麵的隻好揀剩,隻有新年過春節的時候才有機會穿新衣。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