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 --- 911
現代曆史給中國的兩次機遇
世界領袖 -- 尼克鬆圖書館
坐席者 僅 毛周二人
===========
1989-6-4 事件之後 美歐日等國聯手從政治經濟貿易各方麵封鎖製裁中國
蘇俄依然陳兵百萬於中蘇中蒙邊界
這就是當年中國腹背受敵的國際環境
1989年後半年起 蘇俄內亂 直至1991年底
蘇俄帝國分崩離析 使中國免除了北極熊的後顧之憂
蘇俄的垮塌 使西方陣營將中國作為最大也是最後一個敵手
1993年 比爾·克林頓 入主白宮
他就職前後的幾次咄咄逼人的演說公開將中國作為下一個攻克目標
2001年初 白宮換主 小布什入住
他上台初時曾把中國形容為「戰略競爭對手」
又曾經聲言「不惜一切捍衛台灣」
繼承並延續克林頓的敵視敵對反華損華政策
突如其來的2001年的9-11事件 使美國陷入了反恐戰的泥沼
中國借助現代曆史罕有的給與中國的機會 加速了自己的經濟建設
鄧小平 看準並抓住了這第一個機遇
後繼者 沒放過第二個機遇
這並非 他們比毛澤東 周恩來 更睿智 更高明
而是 天賜良機 時來運轉
。。。。。
2001年9月11日的大清早,
美國正安枕無憂﹕蘇聯解體10年,沒有國家能挑戰美國霸權;
油價是28美元一桶,聯邦政府還有盈餘,雖然科網泡沫剛爆破不久,
但經濟亦正逐漸恢複過來,美國信心十足。
但這一切,自美國航空11號班機在8時46分撞向世貿北塔的一刻開始,慢慢瓦解。
美國國力在過去10年走下坡,中國等新興國家崛起,
經濟重心由西方轉至東方,改寫全球政經格局。
《金融時報》總編輯Lionel Barber撰文稱,911後的地緣政治格局改變,
足以跟1815年拿破崙戰敗、
1945年二戰結束及
1989年東歐共產政權骨牌式倒台的「蘇東波」相比擬,都是時代轉捩點。
美國連打兩場反恐戰,開支近2萬億(15.6萬億港元),是越戰的兩倍,
但連同利息及退役軍人醫療費用,反恐戰最終成本將
高達4萬億美元(31.2萬億港元),
相當於2005年至2010年美國累積財赤。
10年後,油價在百美元水平徘徊,美國財赤升至1.58萬億美元,失業率達9.1%。
反恐戰大傷美國元氣,當美國將整副心力放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之際,
亞洲經濟急飛,本是亞太區一大力量的美國分散了注意力,
中國崛起令亞洲出現新形勢。
過去10年其中一個熱門詞彙是「金磚四國」(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四大新興國,在2001年11月提出這概念的高盛前首席經濟師
奧尼爾(Jim O'Neill)表示,
911促成他構思「金磚四國」這概念。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師
Gerard Lyons今年初亦曾表示,
過去十年最重要的字詞,不是「反恐戰」,而是「中國製造」,
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字詞
將會是「中國擁有」。《經濟學人》上期社評稱,雖然全球權力平衡轉移
早在911前開始,但美國的反恐戰,卻令這趨勢更加牢不可破。
美國總統小布殊2001年上台初時曾把中國形容為「戰略競爭對手」,
又曾經聲言「不惜一切捍衛台灣」,中美軍機在海南島4月相撞,
更令中美關係踏入低潮,到911後美國轉向針對恐怖主義,
「放過」中國,因此911是中美關係轉捩點。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說,在前蘇聯瓦解後,
美國內部對中國主要有兩派意見,
一派覺得中國將會取代前蘇聯成為美國的最大敵人,
一派覺得全球已沒有國家可以威脅美國。
他指出,911前美國領導層以新保守主義佔上風,且當時已做了重要戰略部署,
要把美國的戰略武器和海空軍力量東移,這顯然是針對中國,
911卻扭轉了這種做法。丁學良說:
「『911』發生後,如果不是把上述爭論畫上句號,
至少畫上了頓號」。他形容,「這是中國共產黨做夢都想不到的一個好機會」。
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直言,
當世界經濟重心正慢慢向亞洲轉移,
美國卻為了一場錯誤的戰爭身陷中東泥沼,
911的真實代價,可能是美國打反恐戰的成本。
這場戰爭還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