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3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副部長傅瑩17日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傅瑩就中國航母出海、西亞北非局勢、西方金融危機等回答了記者提問。以下是答問全文:
明鏡:傅瑩女士,當今世界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讓西方如此著迷,同時又令西方如此警覺。你們現在第一艘航母都已經出海了。中國為什麽需要把自己武裝到如此地步?
傅瑩:中國第一艘“航母”海試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這是中國人民的夙願,是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自然結果。雖然所謂的“航母”不過是買來的艦體,經過我們的整修,主要用於科研和訓練用途,還遠遠不是一艘完全意義上的航母。中國在這方麵和其他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
明鏡:中國難道沒有比增加軍費預算更重要的花錢的地方嗎?
傅瑩: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給許多事情讓過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仍然是中國的頭等要務。我女兒這代人是沒有經曆過饑餓的第一代中國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你們對中國軍力的擔心在我看來,是受到陳舊的兩大陣營意識形態對立思維的影響。你們對美國、法國等盟友擁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國擁有一艘航母你們就感到擔心了。
明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中國會走多遠?例如在涉及南海主權的爭議中,有的時候調門相當高。
傅瑩:我們與有關聲索國一直進行著對話,2002年還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何現在又鬧出如此大的動靜呢?這讓我們也感到困惑。當然,這隻是口頭上的爭論,重要的是南海航道依然和平暢通,並沒有發生戰爭衝突。
明鏡:美國人顯然對中國的意圖有疑慮。據說巴基斯坦允許中國接近美軍在行動中墜毀的高科技直升機殘骸。你能確認這是否屬實嗎?
傅瑩:中巴兩國都已對這個傳言予以否認。我認為重要的問題是:中美兩國是不是敵人?我們要走向戰爭嗎?我們在準備要和對方開戰嗎?中方肯定沒有這種想法。美國堅持對華武器禁運是很不友好的姿態,中方沒有威脅美國的意圖,但是西方總是在冷戰的框架下看中國,這常常令中方難以理解。
明鏡:很多德國人雖然對中國的發展感到欽佩,但卻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對此你們能夠理解嗎?
傅瑩:很高興你提到這個問題,我對此也一直在思考。如果你們承認中國取得發展,承認在中國有很多百姓脫離貧困,那你們就必須承認中國所做的肯定是正確的,也必須承認存在著不同政治製度。西方國家狹隘地認為隻有自己的製度才是唯一可行的。也許在你們自己的國家的確如此,不過正如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中所顯示的,西方體製也會出現問題。
明鏡:即便長期觀察中國的人也無法了解中國是怎樣決策的。很多人都對中國的決策和意圖心存疑慮,感到不夠透明,這讓你感覺意外嗎?
傅瑩:中國的政治製度產生於它的曆史經曆,植根於自身的文化,並正在經曆持續不斷的改革,加強民主決策機製就是改革的內容之一。要確保決策正確,就必須傾聽民眾的呼聲,聽取他們的批評。任何政府一旦脫離與群眾的聯係都難以為繼。我們是能夠用帶有批評性的眼光審視自己的。
目前倒是西方國家政府遇到了問題。我們正密切關注發生在西方的事情,試圖去理解為什麽會有這麽多政府犯錯誤?為什麽政黨會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為什麽政府會寅吃卯糧?是否你們自冷戰結束後開始停滯?變得驕傲自滿了?
明鏡:複雜的民主製度相對於中國而言處於劣勢。你們是否會有一種優越感?
傅瑩:中國人通常很謙虛,不常用“優越感”這個詞。我們尊重你們取得的成就,並向你們學習。你們已經處於後工業化時代,你們遇到的問題有一天也許會在中國出現,我們很想知道你們怎麽解決這些問題,看能否從中學習。
明鏡:最近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國被視為挑釁行為。他在柏林人脈很廣,而且他被捕就發生在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訪華並在北京出席德國啟蒙藝術展之後不久,這是否是有意而為?
傅瑩:所以我說你們很自負嘛,你們確實太看重自己了。中國為什麽要將自己在一個內部事務上的處理與某位歐洲國家外長訪華聯係在一起呢?我看不到二者之間有任何關聯。你所提及的這個案子是一起進入司法調查的案件。我對此不感興趣。
但我想問的是,你們德國人知道多少中國藝術家、作家、歌星、影星?你們對中國的看法太過狹隘和負麵,這也是我們不喜歡和你們討論人權問題的原因。我們對人權的理解基於《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包括保障人的政治權利、生存權和發展權等。但對你們來說,人權似乎隻與一些試圖顛覆國家和違反法律的個人有關。從中國與西方打交道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談人權問題,很多議題經過討論,得到解決,但是你們不斷提出新的議題,直至今日,“人權”已經變成了批評中國的工具,不管中國有多大進步,不管我們為此做了多少努力。
明鏡:一個強大的中國是否會因為阿拉伯國家一些政權被推翻而害怕幾個激進人士?
傅瑩:當前的西亞北非局勢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們也在試圖理解引發這些革命的根源。但我並不認為這與中國有什麽直接關聯,是一些西方分析人士習慣性地把各種各樣的問題同中國聯係起來。如果你覺得你們的社會足夠強大,阿拉伯國家革命不會波及到你們,那你又憑什麽認為中國的社會脆弱到會受到影響呢?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一項民調顯示,超過87%的中國民眾認為,中國政府的領導是正確的。在西方國家的民調似乎卻不是這樣的結果。
明鏡:中國一直對西方政要會見達賴喇嘛反應強烈。中國建議其他國家通過對話解決爭端,為什麽中國自己還不能與他達成一致呢?
傅瑩:我們和達賴喇嘛的分歧在於他的政治觀點和主張。你如果看看他的具體主張就能了解,他最終追求的是西藏獨立。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對話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我很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西藏,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更好地了解那裏人們生活改善的狀況。
明鏡:遺憾的是,記者進西藏采訪仍然受到限製。
傅瑩:可能對西方記者的采訪意圖和動機還存在一些不信任的問題。有些記者對西藏乃至對中國所作的報道,就好像一個人去參加婚禮,不去關心喜慶的場麵,隻關注角落裏的東西並加以詳盡報道。盡管他們的有些報道也許是事實,但卻是選擇性的事實。
明鏡:達賴已正式宣布政治退休。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來尋求解決方案嗎?
傅瑩:這恰恰說明,他一直把自己當作西藏政教合一的主宰。但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西藏正在不斷發展和改善。現在要看達賴能否真正放棄自己的政治訴求。
明鏡:不僅西藏快速發展, 當西方深陷債務泥潭之際,中國卻取得了夢境般的增長,共產主義製度是否最終戰勝了資本主義製度?
傅瑩:中國不是前蘇聯。在冷戰時期,西方和前蘇聯都想消滅對方,爭得你死我活,那是你們的戰略矛盾。中國很早就開始支持兩德統一。
明鏡:到六月底,中國持有1.16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7000億美元的歐元債務。現在中國經濟上已是一個超級大國,這對未來的政治力量格局意味著什麽?
傅瑩:許多人聲稱當今世界的權力正從西方移向東方,我們更傾向於認為權力在擴散。現存的國際體係是在二戰後建立的,所適應的是發達國家的大約10億人口,這個體係需要改革了。中國隻是新興國家之一,巴西在增長,印度在增長,部分非洲國家也在增長。將來會有30至40億人口參與更加廣泛的工業化進程,需要通過改革照顧到他們的利益。當然,這種改革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不是通過戰爭,不是通過衝突,而是通過對話來實現。
明鏡:西方會不會淪為失敗的一方?
傅瑩:西方目前雖處於困境,但歐美也曾戰勝過許多嚴重的困難。西方經濟能否實現反彈,與中國休戚相關。我們彼此依存度非常高,西方的損失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收益,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我們的確對西方的經濟困局感到擔憂,因此默克爾總理和薩科齊總統聯合表態應對這一問題是本周的好消息。最近我還與同事們討論歐盟的未來,大家的基本觀點是,如果歐洲國家攜手解決問題,歐盟將繼續前行,更加一體化,否則歐元區就有可能垮掉。
明鏡:如果西方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麽?
傅瑩: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
明鏡:如果經濟危機影響擴散到中國,中國是否擔心政權穩定?
傅瑩:當西方政府遇到經濟危機時,你們會擔心自己的政治製度嗎?那我們為什麽要這樣擔心呢?當然中國的改革還在進行中,我們將繼續前進。
明鏡:很長一段時間裏,西方曾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所有參與者有利。但目前即使在世貿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中,人們越來越深刻的印象是,中國要推動國際經濟格局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長期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例子之一。
傅瑩:中國無意統治世界。如果你們認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壟斷了一切真理、一切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那當你們意識到世界上存在價值觀和文化的多樣性時就會感到不舒服。如果你們認為自己贏得了冷戰,那冷戰已經過去了,結束了,終結了。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不要再居高臨下,也不要試圖包辦代替,請與我們平等對話,學習去尊重其他人,而不是以冷戰方式去臆造一個新對手,讓我們一起合作。
明鏡:中國的很多事情對於接受西方教育的人來說難以理解,其中包括中國外交政策的一些做法,例如中國同朝鮮和北蘇丹的領導人有交往。中國這麽做的指導思想是什麽?
傅瑩:中國自身的艱難曆史教育我們,不要強加於人,也不要支持別人這樣做。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我們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有數百名維和人員。如果不喜歡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就直接插手其內部事務,隻會導致混亂。想想你們自己並不總是成功的幹涉經曆吧……
明鏡:你指的是在阿富汗軍事行動?
傅瑩:你們可以反思一下。
明鏡:存在上述分歧的情況下,未來的大國將如何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
傅瑩:我們必須拆除不信任的高牆。否則,遇事總是以自己的感受或價值觀劃線,隻會帶來麻煩。中國始終是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者,無論是派遣維和部隊、在索馬裏海域護航,還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你都會發現這一點。
明鏡:被看作新興經濟超級大國的感覺如何?
傅瑩:你過獎了。
明鏡:這是否也讓你們感到壓力?
傅瑩:談不上。我們不認為自己是超級大國。你在中國身上不會看到美國,也不會看到前蘇聯。你會看到一個人口眾多、有文化底蘊的大國,一個更滿足、更幸福,有自己的目標和對世界友好的國家。別擔心中國,沒有必要。
明鏡:傅瑩女士,謝謝你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