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默多克與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來源: rouserrun 2011-07-26 01:52: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41 bytes)
美媒:默多克與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011-7-26

默多克的新聞事業伸展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所向披靡,唯獨到了中國遭遇滑鐵盧。有人說,看看默多克把整個英美政界和新聞市場攪得亂七八糟,這些國家的政府真應該向中國學一學怎麽對付默多克。


  默多克擁有的新聞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涉足報紙、電視、電影、出版和多媒體,其市場價值在400億美元左右。


  今年80歲的魯珀特·默多克從澳大利亞報業起家,進軍歐洲、美洲、亞洲,所向披靡、傳奇般地建立了一個遍布全球的新聞王國。


  比如,他在美國擁有的福克斯新聞頻道1996年才開播,現在已經超越老牌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成為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有線電視新聞網,幾乎成了美國政治選舉的風向標,任何想要吸引右派保守選民的候選人都爭著在福克斯電視台露臉。


  最近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就是剛剛在自由女神像前宣布角逐2012總統大選,馬上接受了福克斯電視台名主持肖恩·漢尼蒂專訪,讓在場的其他媒體記者們羨慕不已。


  但是,默多克唯獨進軍中國市場屢遭失敗,仍癡心不改,成為他擴展事業版圖過程中的幾大敗筆。


  1993年默多克從香港李嘉誠家族手中以5億多美元購入星空衛視,試圖以此作為進軍中國電視市場的突破口;但始終隻能在中國沿海一些邊緣地區打轉,進入不了全國市場;2005年新聞集團與青海衛視合作,試圖以曲線方式在全中國落地,但很快被廣電總局叫停,又留下一堆壞賬。

書的開始就講述了默多克1997年在擔任翻譯的鄧文迪陪同下到北京秀水街買領帶;他拿起一條領帶問小販多少錢,小販回答240元人民幣;默多克說,我給你260元行不行?所有的人都笑了起來,連小販都說,討價還價是要往下降,不是往上叫價。


  這個故事一定程度上總結了默多克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和他買領帶一樣,叫價過高;而且不是別人要價高,是他心甘情願付出,因為他對中國市場有一份渴望。



  他們在中國投下了20多億美元,至少一半打了水漂。


  到去年新聞集團賣掉了手上的星空衛視等三個電視頻道,至此默多克和他的兒子,也就是他未來的接班人詹姆斯·默多克發出歎息:我們可算是在中國碰壁了。


  一位加拿大記者說,英國政府實在應該向中國政府學一學怎麽對付默多克的新聞王國。中國政府看出來默多克太急切地想要吞噬中國13億人口這個龐大市場,以至於失去了理智,讓人輕鬆地牽著鼻子走。


  默多克在試圖進入中國的過程中甚至不斷揣摩、迎合中國領導層的心思;中國媒體可以說從默多克身上獲益不少,拿著他的錢,學習他的管理方式。鳳凰衛視就是1996年在新聞集團的加盟之下成立的。


  有人預言新聞集團進入中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和中國有關的最大收獲是迎娶了一位中國太太鄧文迪。在7月19日的英國議會就新聞集團電話竊聽醜聞舉行的聽證會上,鄧文迪上演了一部英勇救夫的精彩好戲,“虎妻”形象爆紅全球;新聞集團股價連日下跌後出現上升,轉移了一部分對電話竊聽醜聞的注意;有人開玩笑說,以後世界500強的CEO都應該娶中國老婆,好在關鍵時刻挽救公司。


  默多克在中國連連碰壁,和中國對媒體的控製政策有關,也和默多克敢下大本錢的賭徒性格有關。


  曾為新聞集團工作過的布魯斯·多佛2008年出版過一本書,《魯珀特如何丟了一大筆財富,賺來了一個太太》(How Rupert Lost a Fortune and Found a Wife)。

美媒:默多克與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有跟帖: 

默多克新聞事業伸展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所向披靡,唯獨到了中國遭遇滑鐵盧 -rouserrun- 給 rouserrun 發送悄悄話 rouserru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1 postreply 01:53:07

在中國投下了20多億美元,至少一半打了水漂 "我們可算是在中國碰壁了" -rouserrun- 給 rouserrun 發送悄悄話 rouserru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1 postreply 01:55: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