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崛起的元年

1978年,是人們有意無意地劃定的一個曆史節點。

 

那個春天的到來其實並不突然。無論是否曾經生活在1978年,隻要你將視線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就會發現當曆史進入了1978年後,人們總能夠在報紙的新聞裏,在字裏行間中感受到春風拂麵。

 

2006年5月25日,英國《衛報》發表了馬丁•雅克的一篇闡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文章,標題是:《如果20世紀止於1989年,那麽21世紀則始於1978年》。文章寫道:“你也許會問:為什麽是1978年呢?1978年是鄧小平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年份,這開啟了一個長達1/4個世紀之久年均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年代,中國經濟也得以轉型。誠然,與1989年相比,1978年更加普通,但它的意義卻更加深遠。1978年,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從平均主義向市場經濟走出了嚐試性的一步。它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曆史。”

 

在共和國曆史上,1978年無疑是一個特殊的階段。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始年份,我們保存著太多關於這一年的共同記憶,因為它開啟了一個時代,讓中國再次煥發出青春與活力。從此,中國經濟開始轉型,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長達1/4世紀之久的年均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經濟神話”,世界也為這個東方國度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而讚歎。這一年,對其後的影響是深遠且長時間難以磨滅的。

 

在1978年前的近30年裏,湧動於大江南北寬街窄巷的中國人,被西方新聞界形容成“螞蟻”。這個詞包含了如下意義:渺小、灰頭土臉、營營碌碌,此螞蟻看上去跟彼螞蟻沒什麽兩樣。這群螞蟻人穿著邋遢的顏色、式樣近乎相同的衣服,他們住在低矮、擁擠、破舊的房子裏。

 

時光剛剛進入1978年門檻,日本的著名社會評論家山川曉夫就飛到了中國,隨後他在日本第一大報《讀賣新聞》上發表了幾篇關於中國經濟的係列報道。他從一些經濟數據的對比中得出了“中國從1966年開始到1978年生活一點也沒有改善”的結論。此時的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國的三十分之一。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處於崩潰邊緣,文革開始後的十三年留給中國的隻是一片空白。

 

這一年中國的恩格爾係數,據山川曉夫估計,隻相當於日本1877年到1887年這十年中的數據。

 

“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文革”結束後,中國的經濟發展不但仍然落後於老牌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甚至落後於亞洲新興的“四小龍”,即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

 

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的中國確實太窮。1978年中國的經濟僅占世界總量1.8%,位於世界第10位;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全世界排名第131位;在廣闊的農村,超過四成的農民吃不飽肚子;無數的城鎮,家庭主婦為買一斤豬下水,就要排起半天的長隊。

 

而此時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後,正在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基本實現經濟起飛。

 

中共元老陳雲看清了當時的情況,他一針見血地說:“革命勝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沒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還有要飯的。這是一個大問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