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海是否必有一戰?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打了一場中印邊界反擊戰。對於此戰,毛澤東說:“我忍了三年”。
時隔十多年,中國又打了一場對越還擊作戰。鄧小平為此戰頗費躊躇,中國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最後下決心對越南進行“懲罰”。
可以說,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除了“一江山島戰役”和“炮擊金門戰役”,中國與外部發生的曆次戰爭,都是被迫進行的,都經曆了一個艱難的決策過程,都具有抵禦外侮、反抗侵略的性質。
現在,中國在南海又麵臨同樣的情況,中國為此忍耐了不是“三年”,而是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間,並非中國的軍事力量沒有在南海用兵的條件,期間海空軍固然經曆了一個發展過程,也遠不能和今天的情況相比,但隻要下決心在南海動武,南海諸國加起來也不是對手。
然而,中國做出了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決策,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為此,中國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製和忍讓。
三十年後,南海的事情已然走到一個“臨界點”,用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可能性明顯增大。
導致這個“臨界點”到來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國已經擁有遠程作戰飛機,航母也即將下水,而是軍事因素以外的那些原因。
其一,中國已經幾乎窮盡解決南海爭端的政治手段,這其中,在中國的全力推動下產生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反映了中國這些年來外交努力的主要成果,也是中國謀求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最後希望所在,但這種希望已經變得越來越渺茫,中國的失望可想而知。
其二,南海問題已經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繼續拖下去,解決的難度會更大。尤其越南等南海諸國,這些年來通過掠奪南海資源獲利頗豐,既得利益對其南海政策的影響也會愈益增大,現在是到和這些國家動真格的時候了。
其三,中國自身的能源壓力不言而喻,時下也具備了在南海進行油氣資源勘探和開采的技術條件,中國在“共同開發”問題上已經等不起了,自主開發則是勢在必行。
以上這些因素,決定了南海的事情走到了“臨界點”,也決定了中國的南海政策非調整不可,中國海空力量的提升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外交立場趨於強硬,海上維權力度明顯增強,自主開發的步伐大大加快,這是中國南海政策調整的顯著標誌,也是“以壓促談”的有效手段。
下一步,如果不能達到“促談”的目的,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中國理應加強南海軍事部署,敢於在南海進行以應付海上突發事件和局部戰爭為目的的軍事演習,隨時準備反擊任何海上挑釁,在不得已情況下也要敢於做出“以打促談”的選擇。
時下的南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性正在上升,這是南海諸國頑固堅持其錯誤立場造成的,也是其不自量力、不合時宜的舉措引發的,中國處在被挑戰的一方,但中國也不能不應對這種挑戰。
然而,在南海又並非必有一戰,這主要是中國不想打仗,也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爭端的基本方針。隻要南海諸國能夠認清形勢,顧及中國長期以來的和平努力和高度克製,盡快回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立場上來,以務實性的態度尋求“共同開發”的具體途徑和辦法,南海仍有可能成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在南海正麵臨重大考驗,“以壓促談”的努力難免帶來南海諸國的強烈反應,也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在此情況下,中國決不能表現出軟弱和退讓,任何猶豫和動搖都會使這段時間的努力前功盡棄,也會進一步造成南海諸國的錯覺,助長其有恃無恐的氣焰。
麵對南海局勢的“臨界點”,中國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備戰求“止戰”方能消弭戰端,舍此決無其它道路可走,中國需要做出應有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