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旱災害指的是在較長時間內,因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發而水分虧損,河川流量減少,破壞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從學科觀點看,幹旱可分為四大類:氣象幹旱、農業幹旱、水文幹旱和社會經濟幹旱。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由於幹旱的形成原因異常複雜,影響包括氣象、水文、地質地貌、人類活動等多方麵,加之研究目的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幹旱定義。雖然各種定義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這些定義中都包含有幹旱的核心內容——水分缺乏。
氣象幹旱也稱大氣幹旱,根據氣象幹旱等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氣象幹旱是指某時段內,由於蒸發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於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現象。氣象幹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為指標。
農業幹旱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農作物在長期無雨或少雨的情況下,由於蒸發強烈,土壤水分虧缺,使作物體內水分平衡遭到破壞,影響正常生理活動,造成損害。因此分析農業幹旱時通常要從農作物和水分兩個方麵考慮。
水文幹旱是指由降水和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可以采用地表徑流與其他因子組合成多因子指標以分析水文幹旱。
社會經濟幹旱是水分的總供給量少於總需求量的現象。它應從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係統的水分循環原理出發,用水分供需平衡模式來進行分析研究與評價。
(責任編輯:徐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