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最後被鎮壓可謂功虧一簣。從這個結果來看,當初89風潮的組織者並沒有預料到事態發展到這種地步。
89風潮的發生起源於知識分子對87年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反攻,本來是又一場知識分子的抗議活動,而且這場抗議的組織者本來沒有打算讓其他人參與,也沒有膽識和魄力把這場遊行搞成全國範圍的。
426社論定性為反革命動亂,這個定性是非常重的,是比87年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要嚴重得多。這意味著參與這次遊行的知識分子又要有一大批遭殃,被秋後算帳。這也看出來當時的中共下決心製止無休止的學潮。按照鄧小平的想法,要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但知識分子們不能接受這個結論,這等於又是拿雞蛋撞了大石頭。
知識分子們進退兩難,怎麽辦?知識分子想出一招:“絕食”。於是513大學生們開始絕食了。這個絕食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可謂給這場學運打了強心針,又引發了全國的注意和響應。
518與李鵬的對話產生了非常壞的效果,更進一步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加入到學生的陣營中來。至此,全國各地的遊行示威形成了一種無法收拾的局麵。
519日,趙在清晨去廣場看望學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表明趙在押寶,以自己的撂挑子不幹,來撇清自己和中共的關係。在趙看來,學生的勝利在望。
趙的亮牌更進一步激發了中共高層的分裂,鄧小平感覺到威脅在即,所以不得不動用軍隊了。於是520戒嚴開始。戒嚴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所有的部隊都給堵在北京郊外。那麽剩下的隻有開槍一條路了。
開槍還是不開槍,鄧小平在調動軍隊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這才是64風潮的勝敗決定點。趙並沒有想到會走到這一步,否則他應該繼續保持在中央的位置,在最高領導階層施加幹擾。如果趙在他辭職之先已經預料到開槍,那麽他靠辭職來洗脫自己也未免太自私了。
應該說,在開槍這件事上,對當時的所有當權者都是個分水嶺式的選擇點。當然,既然是鄧小平把握著軍隊,那麽開槍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即使有人拒絕執行開槍,也總有人願意執行開槍。畢竟中國人有各種各樣的投機分子。
學運領導階層也大多傾向於中共會開槍,並且也做好準備讓中共的手沾血。因為隻要中共一沾血,那麽中共就成了人民的敵人,那麽中共就會迅速垮台。事實上,當時全國的各級政府機關,幾乎清一色地倒向民運一方,而當時的中共中央隻有軍隊了。
所以,既然軍隊一定會開槍,那麽為什麽在開槍之後,沒有出現全國各族人民的揭杆反抗呢?問題還是在軍隊。因為軍隊沒有任何起義出現。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當時的軍隊有沒有可能起義呢?是什麽原因造成當時的軍隊沒有任何起義的跡象,這才是最根本的需要研究的問題。
也許,軍隊根本不象知識分子想象的那樣,有什麽正義感,也許軍隊的最高級軍將們都是鄧小平係列的人。總之,64告訴我們,一場政治運動導致一場軍事流血暴行,中國政治的走向最終決定於軍隊的屁股坐在哪個位置。所以,一切還是要從軍隊抓起。
到518戒嚴,到趙的下台,到64平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