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動大家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小平同誌的教導和要求。30年過去了,“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早已經成為了現實,但“共同富裕”在哪裏?如何實現?
當今中國儼然成了世界奢侈品集散地,頂端豪華轎車出爐的發布地;越來越多旅遊國和大大小小賭城向中國人招手,因為“中國人富了”。至於國內,動輒幾十萬一桌豪門宴的炫富故事,早已經不是傳說了。幾年前還在說“千萬富豪”有多少,今天已在問“億萬富翁”數量知多少。毫無疑問,部分人真真切切富起來了!
這富起來的人群很大,比較集中在房產業、礦業、證券業。據世界商業報道,僅2006年,中國金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富人總數已居亞太區第二位,僅次於日本,財富總值達到了1.73萬億美元,人均擁有資產達500萬美元,這要遠高於亞太地區富裕人士資產的平均水平(330萬美 元)。
但“總量經濟第二”、“外匯儲備充沛”、“奢侈品集散地”、“大量收購海外資產”等等耀眼的概念,無法掩蓋中國民眾平均財富依然低下的現實。也就是說,雖然有大批人家藏巨資,出國旅遊豪華,海外置業動輒七位數,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這些人依然是中國人中的少數人。用國民平均財富來衡量,就顯得很不平衡: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103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隻在第一百位左右。
從基尼係數看,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我國基尼係數已從改革開放初的 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兩年不斷上升,實際已超過了0.5——0.5以上意味著“收入差距懸殊”!
國民財富差距巨大,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富裕群體的消費行為,必定帶動整個社會消費水平的上升,這是無法躲避的現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住房價格”了。而收入低下的人們,不得不忍受消費成本的自然上升,他們的生活(經濟)能力被自然地削弱。這種貧富差距如不加以改善,輕則引起低收入階層的不滿,重則導致社會動蕩。古今中外大的社會動亂,幾乎都與財富占據嚴重不平衡有關,中國也不例外。浩浩蕩蕩的上訪潮,層出不窮的貪汙案,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五花八門的民事案,都與此不平衡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這種不平衡還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道德遵循、人際關係、處世態度等。更可怕的是,目前這種“財富占據嚴重不平衡”還不是終點,程度還在加劇!這是非常可怕的。
從現實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會帶動大家一起富裕嗎?我認為不太可能:
中國富人之富,基本上都是經商致富。既然是經商,利潤是指揮棒,“唯利是圖”是商人的本分。商人,在經商的時候就是商人,不能要求他是善人。要商人帶動大家一起富裕,有幾許可能?
合作夥伴(也是商人)一起賺錢? 大家雙贏三贏,七贏八贏,一起掏別人的口袋,這沒逃出得失圈;給自己的員工增加工資,與大家利潤共享----這能有多少?能持續多長時間?殘酷的市場競爭也不允許這個商人這麽做;還有就是慈善撒錢,但這畢竟有限,可以製造名人效應,但解決不了貧富問題,救急是救不了窮的。
傳授法寶?富人是不會輕易告訴別人如何賺錢的。巴菲特、李嘉誠等,會告訴大家自己如何勵誌,如何勇往直前,但不會透露自己是如何賺錢手段的,更何況絕大多數商人(煤老板、房老板、風險資金控製人等等)在賺錢過程中,多少有些陰暗手法的,他怎麽會告訴別人,有什麽理由要告知別人?即便透露了,又有多大用處?(時機是否吻合)。那些高價請巴菲特“吃飯”的人,真的學到什麽了嗎?巴菲特不缺這頓飯。吃飯的效果在於兩個吃飯的人,都因“高價”而引人注目。當然,如果是靠貪汙發家的,那更無經驗傳授的可能了。
再從人心角度看,目前中國拜金、炫富已經進入熱潮。拜金、炫富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我的錢比你多,比他多,比許許多多人多,我自豪,我幸福。花巨資於名車、豪宅、漂亮女人,就是證明我很成功,比你們有能耐。這種心態下,富人們祈求更大的“拉開差距”來提升自己,又怎麽可能會拉窮兄弟一起富起來?簡直是緣木求魚,與虎謀皮,想都不要去想!
看來隻能靠“政府調節”來改變這種局麵,但這個命題太大,怎麽調節?小平同誌啊,你還沒來得及告訴我們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就先去了,能不能給全國人民托個夢,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