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在食物鏈低端樂不思蜀,是不會走遠的

“第二經濟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居然有製造無品牌,這絕不是好兆,這一點我們得清醒。該是看到鄧氏快餐經濟的問題的時候了,主動迎合西方,把西方自己從來不掛在嘴邊的“對外開放”自作多情地當經念,非但不對自己的產業、品牌和市場進行保護和引導,反而以超國民待遇的政策引狼入室(至今樂此不疲的外資優惠政策),樂滋滋地坐看人家攻城略地,滲透搞垮自己的自主核心產業(不僅僅是工業,農業也未幸免),把自己變成外國操控的低水平加工作坊,這看似熱鬧,實際是撿芝麻丟西瓜,遠看是斷子絕孫之路。不客氣地說,這隻是有其表無其裏的東南亞式“繁榮”,即所謂“四小龍”的放大版本。“四小龍”們不過是趕上了冷戰時期西方長期封鎖窒息中國大陸的機遇,撿到了從中國堵走的貿易機會和西方已覺得不償失的淘汰行業,充當了西方求之不得的轉嫁成本的廉價加工廠和廉價原料供應地而已,多數國家和地區並無多少有競爭力的東西,所以九十年代金融危機時一觸即潰,立馬現了原形。曾幾何時,它們是我們那群有知識無頭腦的書呆子的偶像,仿佛馬上要發達了,可是今天它們的發達在哪裏呢?透支子孫,娛樂當代,今天我們作著大版本的“四小龍”,以為得道了,可是明天呢?等到我們廉價的資源(人和物)耗盡了,西方的加工作坊再度轉移到其他更為廉價的國家和地區去消耗,我們靠什麽競爭呢?我們的子孫去喝西北風?當年的“四小龍”中,真正有出息的隻有韓國,算一個特例。後起的國家和地區中,隻有韓國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產業,繼日本之後,在西方響當當地讓自己的汽車和電子品牌流行了起來。中國要真正發展,至少應該學學後發國家韓國的例子,讓世界先知道自己的品牌,後想起自己的製造,而不是30年“一心一意搞建設”還隻見製造不見品牌。品牌並不是桃花源般的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平等競爭市場經濟”的產物,而是國家整體戰略和政策的產物。小打小鬧是不行的,毫無組織的單打獨鬥是不行的,無序無腦的白貓黑貓更是沒戲的。不論是日本還是韓國,為了打造自己的優勢產業和競爭力,它們都經曆過政府清醒地設計製定產業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力保護、引導、協調和扶持優勢企業和產業做大做強的過程,而絕不是放任自流,坐看無序競爭, 更沒有不對等地大開國門,鼓勵國外企業如入無人之境地衝垮自己成長中的本國產業。30年了,我們對外開放的已經夠多了,而別國尤其是西方對我們的開放還遠遠不成比例;現在,該是我們對內停止產業放任政策,對外放棄對外開放,尋求對等開放的時候了。沒有清醒明確的國家戰略和思路,沒有國家力量介入的有意識的大力引導、保護、協調和扶持,讓自己的企業和產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無序成長,或放棄市場主權,任國外的龐大企業在我們的土地上各個擊破我們正在成長的企業和產業,那我們是永遠不會發展出真正的競爭優勢的;相反,我的確會陷入經濟殖民的深淵,等待我們的將會資源耗盡後的無窮劫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