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投資額飆漲 廉價資金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這些日子,當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行長陳元出國訪問時,他受到的禮遇幾乎堪比國家元首。中國國開行是有意投資海外的本國企業獲取廉價信貸的一個重要來源,這讓陳元在國內外都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近幾年,中國政府迅速加強了其實施十年之久、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尤其是通過國際並購。政府數據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到2200億美元,與截至2005年底中國企業累計投資於150個國家的260億美元相比,增長了近10倍。


大多數海外投資是由中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作出的,這些交易幾乎無一例外地至少部分得到了中國國有銀行慷慨低息貸款的資助。


國開行一直是為華為(Huawei)、中石油(PetroChina)、中鋁(Chinalco)以及其它許多有意收購海外資產的企業提供貸款的主要銀行之一。


但是中國各大銀行也熱衷於以銀行家所稱的相當寬鬆的條款為海外擴張提供資金。這些銀行按理已經“商業化”,並在上海和香港公開發售了股票。


例如,當國有的中鋁希望將其在英澳礦業集團力拓(Rio Tinto)的持股增加一倍時,它從中國國有銀行那裏獲得了210億美元的長期、低息貸款,以資助其195億美元收購計劃。


由於澳大利亞公眾和政界的強烈反對,這筆交易最終沒有成功。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中國農業銀行(ABC)和中國銀行(BOC)為該筆交易放貸的條款,增強了外界的擔憂,人們擔憂中國政府的意圖,擔憂北京方麵出於國家戰略目的而統籌該筆交易的程度。


按照15年期貸款的條款,中鋁本來將需要支付的利率,僅比基準的銀行間6個月期Libor(倫敦銀行間貸款利率)高90個基點,即不到一個百分點。


差不多同一時期,另一家資產負債表規模遠大於中鋁、當時市值約1250億美元的英澳礦業集團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隻能夠發行利率比Libor高390個基點的十年期債券。


中國國有銀行以極其優惠的條款向國有企業提供貸款以幫助它們進行海外收購,這讓許多試圖角逐那些交易的海外企業倍感頭疼。國有銀行的資金尤其順暢地流向在海外高科技、能源、礦業以及環保領域進行收購的企業,特別是那些國有的“國家冠軍企業”。


在3月初的年度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央行高級官員表示,央行正在“加大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企業‘走出去’戰略的信貸政策指導”。


換言之,中國央行對本國商業銀行施加了相當大的影響力,迫使它們向在全球物色收購目標以擴大中國經濟版圖的國有企業提供非常廉價的信貸。


盡管中國近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是低收益率的美國國債,但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求分散投資外匯儲備、加大購買海外實體資產的方式。這可能提供遠大於國有銀行迄今所能提供的巨大廉價資金池。


 


國開行很少公開發布數據,但某些外國分析師相信,中國政府通過該行,將一部分外匯儲備借給了在海外擴張的國有企業。


英國《金融時報》的研究表明,過去兩年期間,中國國開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兩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貸款,比世界銀行(World Bank)提供的還要多。


2009-10年間,這兩家“政策銀行”向其它發展中國家政府和企業至少提供了1100億美元貸款,而從2008年中至2010年中,世界銀行的相應機構提供了1003億美元的貸款。


其中許多貸款協議涉及與俄羅斯、委內瑞拉、巴西和哈薩克斯坦等國達成的大規模貸款換石油交易,向海外公司或政府發放的許多貸款是用於購買中國設備和產品。


國開行向國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提供了30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大舉收購海外能源資源。該行發放了無數此類貸款。


中國政府也加大了對尋求海外收購的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並提出國企與民企合作、幫助克服某些國家政治反對的構想。


去年11月,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陳宗勝在一次會議上表示:“現在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逐漸增加……有些產業和行業比較敏感,民營企業牽頭、國有企業也參加,可能更容易成功。”


但中國民營企業要獲得銀行信貸或外匯配額仍艱難得多,它們往往求助於香港、紐約或倫敦等地的股市或債市,以籌得海外收購所需的資金。


它們也越來越多地向中國方興未艾的私人股本行業籌集資金,以幫助自己走出國門。


碰巧,國開行也準備建立一隻私人股本基金以利用這種新趨勢。該基金目前正在籌集600億元人民幣(合90億美元)的資金。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