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尋根 清明節成連接兩岸的精神紐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又到清明。祭祖、掃墓、踏青,兩岸有著十分相似的習俗。台灣過去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說法,足見島內民眾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

曾經漫長艱辛的回家路

兩岸同根同源,因此,清明期間,也是台灣同胞返鄉祭祖的高潮。

於是,在福州、廈門、廣州、上海等多個城市的機場都能看到帶著紙花、香燭等祭祀用品,扶老攜幼,返鄉祭祖的台胞。兩岸航空公司增開清明包機,特別是兩岸直航以來,往來的路更通暢,返鄉的台胞人數更是逐年增長。

歲歲清明,返鄉祭祖或趁著清明假期到大陸走走看看的台胞越來越多,對此,兩岸媒體每年都會給予特別關注。畢竟,對於許多台胞來說,在父母麵前奉一杯茶或在故去先人墳前加一抔土,都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在那段記憶裏,不能不提“台灣老兵”。1949年,大約200萬國民黨軍政人員和民眾,隨蔣介石從大陸到了台灣。此後的38年裏,淺淺的一道台灣海峽,使兩岸骨肉分離、親情隔絕。

1987年,一群離鄉背井數十年的台灣老兵,忍不住濃濃思鄉情,身穿寫著“想家”字樣的上衣,舉著標語,走上街頭請願,散發傳單,在島內掀起了勢不可擋的“返鄉”運動,最終撼動了國民黨當局的戒嚴政策,兩岸的探親大門終於開啟。

此後,返鄉、回家、尋根一直是兩岸間最讓人感動的詞匯。

清明節在台險被廢除

在台灣,清明節也是“蔣公紀念日”。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台當局將其列為法定節日,清明前後,國民黨高層都會前往大溪慈湖謁蔣陵。

清明節在台灣竟然差點被廢除。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07年4月,當時島內掀起新一波 “去中國化”浪潮,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建議廢除清明節的法定假期,改立《自由時代》創辦人鄭南榕自焚的4月7日為台灣“言論自由日”,並要求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盡快辦理。消息傳出,引發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彈,民進黨的陰謀最終沒能得逞。

政治的紛擾和人為的隔絕,豈能阻擋民意的向往?回家的路越來越順暢,兩岸間的交流交往越來越順暢,是兩岸民眾所樂見的。因此,自兩岸交流交往大門重啟,探親、訪友、投資、求學……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同胞越來越多,隨著兩岸“三通”,早上台北在跟家人喝早茶,晚上在上海跟客戶談生意,這樣的情形已不鮮見。

不僅如此,定居大陸多年的老台胞也已返鄉,踏上寶島故土,祭拜祖先,探親訪友。然而,當我們欣然於這一切之時,依然能看到老兵曾經的背影。是他們大聲喊出了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

連接兩岸的精神紐帶

清明節源於“寒食節”,是民間為紀念一代名士介子推而設,是中國形成曆史最早、流傳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也是兩岸人民共同分享的記憶。

清明節,牽動兩岸的共同記憶還不止於此。

2009年清明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率領當局行政人員舉行遙祭黃帝典禮。祭文中,推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遠祖,並強調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德。馬英九這次主祭活動,是民進黨執政期間中斷後的再度恢複,象征意義濃厚。

事實上,2005年以來,兩岸同胞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曾多次共祭黃帝,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都曾赴陝西親祭黃帝陵。今年在陝西省黃陵縣舉行的“辛卯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應邀出席。清明節當天,“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研討會”和第四屆“我們的節日·清明”文化節,同時在清明發源地山西綿山舉辦,兩岸千餘學者聚集一堂,共論中華文化。

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一個清明節,連接了兩岸多少共同記憶?有對家園的思戀,有對共同祖先的追思,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遵循。這些,就是兩岸同胞割舍不斷的精神紐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