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4月1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發表文章說,中國的政治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可探索建立一種源於自己文化,同時又汲取百家之長的、在品質和實效上都超越西方水準的新型民主製度。文章題為《政治改革: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摘編如下:
中國的迅速崛起是西方沒有預料到的,其崛起背後的理念也與西方主流政治觀點大相徑庭,這些理念對於我們進行民主創新富有啟迪。中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理念就是“實事求是”,其核心內容是不相信任何教條,而是通過對事實本身的檢驗來確定事物的是非曲直。
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社會有著與西方社會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我們實事求是推動政治改革的出發點。如果說西方傳統的最大特點是以個人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整套風俗、習慣和製度,那麽中國則更多是以家庭及其衍生出來的人與人的關係而形成的一整套風俗、習慣和製度。鑒於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建設民主的正確途徑應該是結合自己的文化傳統,進行趨利避害的製度創新,而不是一味改造自己的文化以適應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化影響下產生的政治製度。
鄧小平在1992年視察南方談話中把社會主義界定為三個“有利於”: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個思路對我們討論民主建設也有啟發,因為鄧小平把判斷社會主義的重點放在內容和結果上,而不是放在形式和程序上,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為社會主義的形式和程序創新留下了無窮的空間。
在探索新型民主的過程中,中國改革開放中的三條經驗十分重要:
一條是走漸進改革的道路,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完美的理想設計出發,循序漸進、不斷試驗、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在大方向、大戰略確定的情況下,鼓勵各個地方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嚐試,逐步摸索出符合中國民情國情的民主建設之路。
第二條是內需驅動,從中國有效的內需出發,隻有有效內需驅動的改革才會比較穩健。有效的內需就是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民情等方麵都產生的真正的內需,這才是政治改革最大的內在動力。中國目前階段,最強的內需是反腐機製建設、黨內民主機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和法治社會的建設。
第三是民生為大,也就是說不僅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改善民生,而且民主建設也要著眼於在更高、更廣的層次上全麵提升人民生活的品質,落實到政府為百姓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落實到讓人民過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中國可以探索建立一種源於自己文化,同時又汲取百家之長的、在品質和實效上都超越西方水準的新型民主製度,這也是中國能為人類做出自己貢獻的一個重要機會,作為“文明型國家”的中國應該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