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道路”要求中國政府適應新角色

來源: 新聞自由 2011-03-17 13:58:4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092 bytes)

  來源:僑報    

    3月14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因為“我們選擇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他同時強調,中國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發展是一種模式。

    盡管如此,近年來國際上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日趨激烈。人們對於中國模式的定義,特別是其是否具有普適性極為關注。根據溫家寶概括,“中國式道路”具有如下四個特征: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借用經濟學教科書上經常舉例的“做蛋糕”和“分蛋糕”故事做個比喻,表明中國仍需立足於先把“蛋糕”做大,才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嚐到“蛋糕”的滋味——中國要想成為中等發達國家,至少還得經曆20年至30年的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政府除了提供經濟這塊基本“蛋糕”外,還要不斷滿足人們對於其他種類“蛋糕”產生的興趣,諸如精神文化、居住條件、環境保護、醫療保險等方麵的合理需求。

    第三,堅持社會公平和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這很大程度上與如何切“蛋糕”,也就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有關。

    第四,保障民眾的民主權利,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是讓老百姓自己決定“蛋糕”的花色和口味,積極參與到設計“蛋糕”的過程。

    很明顯,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所走的仍將是一條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而在此過程中,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度也將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中國各級政府今後將逐步適應新的角色要求:

    一方麵,確立多目標的發展型政府。傳統的發展型政府,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的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追趕的過程中,曾將經濟發展視為醫治各種社會矛盾的萬靈丹,由此也造就了所謂的“亞洲奇跡”。但經濟增長的作用畢竟有限,隨著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幹預,加之官員與利益集團的盤根錯節,使得這些發展型政府日益麵臨內外部壓力的強力挑戰,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重擊之下,不少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動力逐漸消解,陷入了停滯和迷惘。

    目前,中國仍大步行走在發展的道路上。但或早或晚,中國也將遭遇傳統的單一目標發展型政府的困境,例如,市場對“國進民退”的擔憂,以及官商腐敗案件,無時無刻不在發出警示。而破解方法之一,就是適時將發展從單一目標轉向至多重目標:經濟增長依然重要,但讓老百姓過上體麵的生活、享有較高“幸福指數”,更應成為各級政府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麵,通過製度監督確保“中性政府”的存在。中性政府,或泛利性政府是近年來學術界比較流行的一個術語。它要求政府在製定政策和分配資源時,應當以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增進為依據,不偏不倚,不與任何利益集團結盟,不被任何利益集團俘獲。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性政府都被認為是一個神話。但一些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使得中國政府有可能成為一個中性政府。

    不過,這種理論上的可能性正受到日益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地方政府層麵,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有局部利益的盤算。這種利益既來自企業直接貢獻的財政稅收和灰色收入,也來自個人晉升的考慮——對於很多地方官員而言,在招商引資和GDP錦標賽中脫穎而出,關係到其政績。在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支柱產業中,房地產業因其龐大的利益鏈條,當之無愧地成為“俘獲”地方政府和官員最多的行業。

    在上述雙重角色當中,中國政府當前最大的挑戰無疑來自於公眾對“中性政府”的強烈呼聲。特別是,各級政府能否與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做出明確切割,將中央的房價調控政策貫徹到底,將成為檢驗其公信力的風向標。

所有跟帖: 

四個特征隻有第一一個靠點譜,後三個則正是我們欠缺的,因此所謂的中國式道路不存在。 -zhuanjia- 給 zhuanjia 發送悄悄話 zhuanji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7/2011 postreply 16:24: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