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震災,我們該向日本人學習什麽?


 來源:僑報    





【僑報3月15日社論】龐大的輪船在海嘯中就如同一枚樹葉,被恣意卷上田地;一輛輛汽車如同玩具,木質民房如同積木一樣,在滔天洪水中飄飄搖搖……一場9.0級大地震末日般的景象震驚世界。然而日本民眾在大地震中所表現出來的有序和從容,給中國人帶來的衝擊,幾乎不亞於大地震帶來的視覺衝擊。


在轉播的日本電視台即時新聞裏,我們看到“災民”表現得相當從容淡定,接受采訪的日本人麵對電視鏡頭,沒有哭天搶地,他們隻是平靜地說,日本是個多震的國家,經常發生地震,所以心理上與行動上都有所準備。


來自樂清城北鄉黃坦洞村的盧榮富地震時正在東京上班。他撤離到臨時避難的公園裏時現場已集聚了男女老少數千人,沒有一人大聲喧嘩。人們離開公園後,盧榮富注意到,公園裏沒有留下一張報紙、一隻塑料袋和一個煙頭。


失去家園的日本老嫗,堅定地說:“這就是生活,必須承受。”


在海嘯席卷一切的宏大場麵中,根本看不到人,因為它太渺小,甚至不如一隻螞蟻。然而當洪水退去,滿目瘡痍的土地重新浮出海麵時,人類應該以一種什麽樣的姿態站立?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有報道說,震後兩個在等車的外國人攀談了起來,其中一人用英文對另一人說:“告訴你,這裏的機場和火車一定很快恢複過來。日本人就像螞蟻一樣,你沒見過蟻路嗎?即使大水淹來,衝散了蟻路,他們很快又會回來,走出一條新蟻路。”


螞蟻的秩序感與頑強,令這弱小的生物麵對不可抗拒的大水展現出強大的一麵,它們可能會死,但它們不會輸。


在接連的特大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核電站爆炸一重接一重的災難麵前,日本遭受重創,家園被毀,製造業損失慘重,股市暴跌,首相菅直人稱此次是自二戰後日本遭受的最大的災難。但日本人在災難中仍然挺直腰板顧全大局,這不僅令人生敬,也讓我們看到日本重新恢複的力量所在。因為每個個體的高素質,對國家、對集體的擔當,對秩序的極端尊重,這都是支撐一個大國的最根本力量。


作為中國人,對於日本民族的感情是複雜的,既忘不了戰爭的創傷,又讚賞其優秀之處。其實整個亞洲都有同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這樣評價:“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是一個隱藏在‘曖昧’表象之下,無與倫比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家”。但不管你喜歡抑或厭惡,日本人在地震中的表現,給其他國家上了一課。比如美國,在“卡特裏那'颶風後出現的燒殺劫掠現象,至今陰影猶在。從本次特大震災中,日本人展示了如下特質:


第一,憂患意識:從島國文化中衍生的日本文化充滿憂患意識,諸如列島沉沒論、資源匱乏論、生存危機論,等等。到災難真的來臨時,能夠做到從容不迫,而不是不知所措。


第二,預防手段:作為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我們看到,日本人在防震抗震方麵做的非常紮實。從建築的抗震設計,到國民的防震訓練,能夠認真對待並長期堅持。地震發生時,建築倒塌和人員傷亡相對較少。


第三,國民素質:國民素質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高素質的國民不僅是文明社會的元素,在災難來臨時,更是減災抗災的力量。


第四,社會組織: 社會動員能力與組織能力是一個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礎,也是戰勝災難的基礎。


直麵災難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中國曆來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這些年,中國的抗災能力、救災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中,中國人的救災力量舉世矚目,湧現出眾多英雄人物。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國民基本素質,防災意識,社會組織的成熟度等方麵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前不久,中國的GDP總量正式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要真正走向強國,我們仍然需要學習,需要敞開胸懷,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之處。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