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與世界賬本
2011年03月07日 08:18 國家財經周刊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宋怡青 見習記者 王麗娟
人民幣國際化要求有人民幣流到境外,實現某種意義上的逆差。這將顛覆現在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同時,更多的錢自由流動,將倒逼中國金融監管和金融體係的變革,資金將主要由有效率的一方獲得,改變目前利益群體貨幣排隊的優先權
中國與世界賬本
人民幣何時像美元那樣,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像美元這樣,有什麽好處呢?對人民幣持有者來說,最簡單的莫過於便利,但好處遠甚於此。
當年日本家庭婦女,在日元利率很低的情況下,她們大舉借入日元投資海外市場,由此獲得的利益最後又回到日本,讓日本的國際收支平衡表變得更加亮麗。
人民幣國際化,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可以在海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資金,這不僅方便而且不用過於擔心匯率風險;對於國家來說,還意味著如美國一樣,通過發行人民幣,就可以享受鑄幣稅好處;對於目前處於通脹壓力的中國內地,人民幣流向海外將減輕貨幣當局壓力。
這是中國與世界的新賬本。資金將湧向技術變革、生產率提高和創新的部門;那些並非依靠技術提高和市場創新的利益集團將逐漸失去貨幣排隊優先權,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將因此推動。
雖然人民幣國際化好處如此明顯,其進程則麵臨三大深刻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國際收支平衡表將有逆差產生,要麽貿易項下是逆差的,要麽是資本項下是逆差。逆差對中國意味著什麽?貿易項下逆差會引起就業問題。如果貿易項下不能逆差,就得轉向資本逆差,需要有組織地轉移資金到國外。
第二個挑戰是人民幣可兌換,擔心熱錢衝擊。這種擔憂一直長期存在的原因是中國國內資本市場不夠健全完善,熱錢一衝進來就受不了。需要將龐大的資本市場建立起來。
第三個挑戰更深刻,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中國的央行要能夠成為全球的央行,這一點,需要中國對國際事務、世界經濟有相當的了解和把握。。
人民幣國際化是方向和目標,三大挑戰也預示,在中國與世界賬本的重構中,將伴隨一係列的利益調整。
人
民幣國際化似乎提速了。
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邢毓靜在香港一個會議上表示,如果市場需求增加,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進程可能比想象的來得快。但她同時也強調,人民幣完全可兌換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人民幣會被進口商和出口商廣泛使用,也會在境外被大規模地使用。從長期來看,甚至其他國家會把人民幣當作外匯儲備貨幣來使用;短期來看,公司和個人可能會更多地在跨境貿易方麵使用人民幣。
更多選擇
國家外匯管理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依舊。經常項目順差306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資本和金融項目(含淨誤差與遺漏)順差1656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471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8%。
在雙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下,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金融領域的專家認為,國際化之路,是解決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關鍵一步。
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將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競爭。
業內專家解釋說,比如,目前在中國,存款的利率是有上限的,貸款的利率是有下限的。一個中國公民,可以把他的錢在這樣的限製之下存進銀行,或是投資房市、股市,但他不能大規模地把資產投資到境外去。但在國際化之後,他就可以為了享受更高的利率而把人民幣存到境外銀行去。
人民幣國際化之後,也許會產生以人民幣為主導的進出口市場,中國的出口商就可以要求使用人民幣結算,而不再是美元或者歐元。
當然,人民幣國際化也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因為有更多的錢可以自由流動。
據業內專業人士介紹,當前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有一係列限製性的法規,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加快,最終將取消掉這些限製。從技術角度講,這並不是什麽複雜的事情,但是取消限製的順序和速度是問題的關鍵。為了更好地看清市場對政策變化的反應和對風險的規避,人民幣國際化應當循序漸進地逐步推進,比如最近幾個月在香港已經有了一係列的小舉措。
由於人民幣國際化將帶來更多的競爭,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銀行業需要變得更有效率,而利潤率可能也會隨之降低。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說,銀行將麵臨更多的風險,並產生更多的業務形式,因此銀行的監管任務會變得更加繁重。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需要權衡效率和短期穩定之間的矛盾。中國的金融監管水平必須提升,開始使用並學會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中國當前的監管係統限製比較嚴格,使用貸款限額等方式;但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實現了,中國必須使用更多的宏觀工具,比如調整利率等。
“在更為開放的市場環境中,老的政策工具就可能不再適用,這在日元的國際化過程中也有過體現。中國的金融市場也要在這種逐步取消限製的環境中慢慢成熟起來。”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對記者表示。
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中國的國際收支情況也會發生變化。
有專家認為,由於人民幣是一種堅挺的貨幣,在國際化之後,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中國,從而給人民幣的匯率帶來上升壓力。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當前中國的企業和個人資金由於種種限製難以走出國門,一旦這些限製取消,就可能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去收購外國企業,私人去購買外國的不動產,從而使資金流出中國。
這兩種流動方式究竟哪個會成為主流,也是人們當前爭論的話題。
路徑探析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幣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不斷推進。1月13日,央行發布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的銀行和企業可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支持國內的企業“走出去”。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總裁李小加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需要10?30年左右的時間,大致分為三大路徑。首先,在5年至10年的中期內,人民幣逐步成為廣為接受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其次,在10年後的中長期階段,隨著資本項下管製的逐步放開,人民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投資貨幣;再次,在20年後的長期階段,人民幣逐步成為儲備貨幣。
“跨境貿易結算的推廣,已經基本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推出,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實現了貿易層麵和資本層麵兩步並走的格局。”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由來已久。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境外地域範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並要求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盡快製定出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
隨後,試點的範圍不斷擴大。截至2010年7月,央行將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擴容到20個省份。試點業務範圍包括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不再限製境外地域,企業可按市場原則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擴大,也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根據匯豐銀行在東南亞企業中的調查顯示,70%以上的企業對使用人民幣結算有強烈的興趣。匯豐預計,5年之內,有可能會接近1/3的進出口量采用人民幣結算,目前這個份額不足5%。
2011年初,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啟動,使人民幣國際化再邁實質性一步。
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啟動,為海外市場人民幣的供應提供了另一個有效的渠道,由此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在海外的運用。
“這一新的試點將與目前正在開展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互相配合,互為促進,從而逐步提高人民幣資金在海外的循環使用量。”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工商金融服務總監何舜華說。
這一試點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目前已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五大來源地。匯豐預計,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總量將以每年40%至50%的速度增長,在2013~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將獲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全球貿易貨幣。
由於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係統工程,接受采訪的業內專家認為,能否在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突破,仍是未知數。央行也一再強調,人民幣完全可兌換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在實現中期目標,即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這一過程中,李小加認為,人民幣離岸市場須經曆三個主要階段:形成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2010年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人民幣細水長流出境,個人小額納入;產品以儲蓄定息為主,基本是市場驅動;收益動力以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主,開始向固定收益轉變。與此同時,市場建設全麵展開,從境外自由流通起步,開始進入整個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準備。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每一步,都牽扯到國內的金融體製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興業銀行(27.34,0.20,0.74%)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必須要與國內金融體係改革的節奏相適應,與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的改革速度相適應,否則將麵臨風險。”
係統建設
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在學術界已經討論近20年,但是如何推進是一個繁複的過程,需要管理層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做好相關的經濟和金融製度建設。
“在資本項目沒有放開的情況下,擴大貿易結算是人民幣走出去的必要途徑。”李小加認為,隻有中國貿易夥伴願意在境外持有人民幣,使用人民幣,人民幣產品才會有市場需求,有交易量。這才是國際化的開始。
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哈繼銘認為,而能否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結算最根本取決於本國經濟的發展。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不穩定、速度慢,國際上也就沒有信心持有該國的貨幣。
根據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報告,2010年第四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數額急劇上升,累計已超過5000億元,比上個季度大增3000億元,創2009年7月試點以來新高。有業內人士指出,境外人民幣結算額高速增長,已經為資本項目開放做好了準備。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增加,直接考驗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承接能力和服務水平。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目前中國結算係統還需要優化,尤其是銀聯結算還存在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踏入國際市場。這就需要國內的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對記者表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就必須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是必由之路。但他同時也認為,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一定是匯率自由化,而目前我們的人民幣資本項目還是不開放的,“在匯率不能自由化的條件下,利率不能反映這個市場的供求關係。”
從另一方麵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意味著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目前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已經不成問題。而對於存款利率上浮,魯政委透露,今年央行的工作會議已經決定讓一些能夠承受市場硬約束的金融機構來進行試點。未來也可能進一步推進。
當存款利率上限打開之後,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道壁壘就打通了。這就對銀行的定價能力提出全新考驗,也必然會倒逼國內商業銀行進行業務轉型,從而引起金融市場的一係列深層次變革。
曹遠征指出,定價的本質是對風險的控製,不同的風險需要不同的價格來覆蓋。現在利率是管製的,沒有風險,也不需要定價,因此金融機構既沒有定價能力,更沒有主動定價的需求。
“這就牽扯到一個係統性的問題,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包括利率市場化、貨幣自由化,隻有利率和匯率的波動出現了,人民幣才能有準確的定價。”他說。
“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反過來會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魯政委說,“兩率”市場化後,金融衍生品也會隨之推出,金融市場產品將更有層次,金融體係建設也會更加完善,這樣一個金融市場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雄厚支持。
而能否滿足境外投資者保值和投資需求,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麵臨的重要問題。哈繼銘認為,可以通過發展境外人民幣債券市場、在境外發行人民幣股票、人民幣結算的保險產品等形式,增加對人民幣的保值和投資需求。他說,“適當時候也可以考慮,讓境外的投資者投資國內的資本市場,也就是迷你QDII。”
“資本項下開放之後,人民幣國際化就會自然的成型,這時就看國外需不需要人民幣了。”魯政委說。
接受采訪的專家的共識是,由於國際上經濟金融危機和動蕩時有發生,國內經濟金融領域常麵臨外來衝擊。為了減弱和及時消化外來的種種衝擊,中國央行就必須具備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和監管能力。一旦出現衝擊,能夠迅速地通過政策工具的運用予以吸收。
“在這一點上美國都做不好,而中國對國際事務、世界經濟能力了解相對比較弱,所以央行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也麵臨著深刻的挑戰。”曹遠征說。
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影響央行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中國社科院在一份《國際化戰略中的人民幣區域化》報告中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央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製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當國內為控製通貨膨脹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
人民幣國際化與世界賬本
所有跟帖:
•
不會並成一個係統吧。
-micasa-
♂
(69 bytes)
()
03/06/2011 postreply
19:35:15
•
嗬嗬,國際化要有國際化的條件。
-micasa-
♂
(442 bytes)
()
03/06/2011 postreply
2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