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道尊嚴”到“錢道神聖”

本文內容已被 [ W999 ] 在 2011-03-02 20:28:1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11-03-02 00:12   作者: 張成

側看中國教育事業的“輝煌”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尊師重道”,老百姓總是把有學問的人看成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中國人總是把“學問”與“道德” 、“人品”連在一起,認為文化層次高的人,品質也一定是應該高的,所以稱之為“知書達理”。

“解放”前,中國人總把學校看成是最神聖的地方。在中小城市,市民在路過本縣“最高學府”(一般是中學)時,走路也要輕些,行為也要文明一些,以示尊重。

講到中國最了不起的人時,不是位到至尊的帝王,不是建立無比功勳的將相,而是“至聖先師”――孔子。曆代皇帝也要對他祭拜,幾乎稍微大一點的縣城都有要求文武百官在此下馬的文廟或孔廟。那麽孔子是幹什麽的,他不就是個教師嗎?他一生不就主要是靠教書生活的嗎?

除了學問和人品以外,教師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為清廉,也就是付出多收入少,因而稱學校為清水衙門。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教育事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日新月異”地在發展。根據近十年以上的統計,作為“產業”的“教育”也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十大高盈利企業之一,並在“十大”之中也還是名列前茅的。這就不得不使人讚歎得膛目結舌。

雖然中國經濟近年來高速發展,政府收入也愈來愈高,可教育經費的支出百分比仍然是世界各國中很低的(約占2-3名以下),這就使“戰鬥”在“教育戰線”的人士摘下清廉的帽子,各施奇招,收刮民財,從此“學校” 、“學堂”也就變成“學店”了。學校與學生之間也就轉化成了“商業關係”。這樣也就撕破了莘莘學子與學校“溫情脈脈”經久難忘的血肉關係,而成為赤裸裸的以金錢為基礎的店主與顧客之間的商業關係。“交錢就是客,過後不思量”。

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小學就開始有“讚助費”之說。如在北京想進入重點學校,但分數又不夠,就可以用錢來補分。聽說當時進石景山小學,讚助費高達12萬元,一般市區一級的重點學校也要7-8萬左右的“讚助費”。而當時一個畢業多年的大學生一月連獎金在內收入也不過100多元。

自90年代開始,大學大規模擴招,學生數量由數十萬達到了1千多萬。近年來每年大學招生數量就達500多萬,而且學費卅年來已是30-40倍增長。現在教育費用已成壓在一般草民(權貴家庭除外)頭上的三座大山(住房、醫療、教育)之一。

由於過量擴招,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急劇下降,不少學生也知道學習成績好壞對將來前途關係不大,主要是要有張“文憑”而已,有了這張“紙”將來好找工作,如果走入仕途,就為將來升官、發財提供了必要條件。

 

所有跟帖: 

(續) -W999- 給 W999 發送悄悄話 (1353 bytes) () 03/02/2011 postreply 20:32: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