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智能電網建設的先行者和引導者2011年03月02日 15:19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費磊
國家電網智能電網部主任王益民介紹智能電網建設情況
中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記者費磊) 2009-2010年是中國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理論創新和工程實踐取得重要突破的階段。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麵的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智能電網工作體係基本建立;電網智能化規劃編製完成;率先發布世界上首個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係;關鍵設備研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了世界範圍內建設規模最大、覆蓋領域最全、推進速度最快的智能電網試點工程。為“十二五”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兩年,國家電網全麵推進智能電網試點工程建設,全麵啟動了21類228項試點工程,在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係統、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係統、電力光纖到戶等六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目前國家電網製定了15項智能變電站標準,形成了世界上首個智能變電站係列技術標準。已經建成陝西750千伏、延安、江蘇220千伏等8個智能變電站。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試點工程已建成投運87座標準化充換電站和7031台充電樁,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投運充電設備最多的國家。
歐美國家電網網架完善,電力需求增長緩慢,智能電網主要解決的是電能使用效率問題。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電網網架薄弱,電力需求增長強勁,智能電網既要解決保障電力供應問題,又要最大限度地接納清潔能源,同時還要提高電能的使用效率。我國能源逆向分布的現實決定了中國必須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以實現能源資源的遠距離輸送和清潔能源的大範圍消納。過去幾年,國家電網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全麵突破特高壓輸電技術,占領了製高點,建成並投運了世界上首條交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實現了從追趕者向領跑者的曆史性角色轉換,也令我國電網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投運以來,已連續安全穩定運行2年多,累計送電超過228億千瓦時。
在智能變電站關鍵設備研製與技術標準體係構建方麵國家電網公司不斷填補國內空白,走出了一條“中國創造”之路。國內主要的設備製造企業在智能化設備研製方麵已達到或超過了同行跨國公司水平。如南瑞科技、許繼電氣、中國西電、特變電工等,通過參與智能化設備研製和供貨,大幅度提高了自主研發能力和設備試驗能力,在智能化高壓設備、變電站信息一體化平台、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係統等方麵走在了世界前列,占領了世界智能電網技術的製高點。
“十二五”期間,為適應節能減排和優化電源結構的需要,我國將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發電。到2015年,風能、太陽能等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以上,這對智能電網建設提出嚴峻的挑戰。為更好地接納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國家電網將加快技術標準製定和關鍵設備的研發應用,加強清潔能源發電並網技術研究,提高電網優化配置能力。
國家電網公司 “十二五”智能電網建設的發展目標指出:到2015年,堅強智能電網基本建成,智能電網效益初步顯現,國家電網智能化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電網基本實現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協調控製,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安全運行水平和用戶多樣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供電可靠性和資產利用率明顯提高,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係基本建成,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2020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約16.5億噸,對實現我國2020年減排目標的貢獻率要達到20%-30%。
“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通過建設特高壓工程連接各個大型能源基地,將西部、北部充足的煤、水、風資源轉化為電能,通過堅強智能電網,將電力安全、經濟、高效地輸送到負荷中心,從而保證我國到2015年達到非化石能源裝機將達到4.7億千瓦時。同時,國家電網將建設充電站2351座,充電樁22萬個,構建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通過換電解決電池快充的問題,繞過製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電池技術瓶頸。通過智能電網、物聯網和交通網的“三網”技術融合,實施信息化、自動化和網絡化的“三化”管理,實現對電動汽車用戶跨區域全覆蓋的同網、同質和同價的“三同”服務。在此基礎上,國家電網公司還將積極推進用電信息采集係統建設,進一步發揮用電信息采集係統在節能減排,服務客戶等方麵的作用。不難預見,智能電網正在帶動中國經濟形成一個全新的、龐大的“智網產業鏈”,而新的產業必將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發展,因智能電網而產生的各種商業模式正在逐步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