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老話:英雄莫問出處,富貴當思緣由。為什麽英雄的出處莫問?因為中國曆史上從來就存在士族與庶族之爭,門第觀念幾乎成了中國人的元思維,盡管有“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因人廢言”等主張來稀釋這一思維的負麵作用,但攔不住人們要去問英雄的出處。 現在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如果真是一個不問英雄出處的時代,唐駿就沒必要在學曆上造假,方舟子學曆打假也進行不下去(他最近又在質疑中國農業大學某副校長的學曆)。給自己造假,是一個道德問題。給別人造假,就可能是一個得道問題。最近有一本《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回憶阿炳》的書,告訴了大家華彥鈞的出處:他吃喝嫖賭抽,因嫖娼毀了眼睛;“早飯吃不吃無所謂,起來後就吃茶、吃鴉片”,煙癮發作時,“鴉片槍裏的灰都被吃得幹幹淨淨”;“如果從側麵看,就會發現墨鏡後麵的眼窩深陷,看不見眼珠,整個頭部像一個骷髏。而且阿炳的牙齒粗大、發黃,確實有點怕人”,成年後梅毒和鴉片又勒住了他的咽喉。可是這樣一介草根藝人,在嚴寄洲1979年執導的電影《二泉映月》中統統不見了,代之以一個抗暴英雄、忠誠妻子的阿炳。 別忙著指責編導的造假,他這不過是迎合社會觀念的“習以為常”之舉:把阿炳的出處與阿炳的藝術成就之間的落差弄小一點,大家對《二泉映月》的感覺不就會更純美一些麽?司馬遷還說蛟龍伏在劉媽媽身上,劉媽媽就此生下了劉邦哩!這樣大家就不會去追究亭長能不能當皇帝的問題了。我們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真能毫無心理障礙地接受一個“黃、賭、賭”兼備的人譜寫的如泣如訴的旋律麽? 編導在塑造阿炳,我們在塑造編導,文化在塑造我們。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我們完全能接受因嫖娼毀了耳朵的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