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分析:美中最高領導人溝通的“技術問題”

分析:美中最高領導人溝通的“技術問題”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編輯 李岩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於1月19日星期三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美聯社記者率先就中國人權問題向奧巴馬和胡錦濤提問。然後,中國央視記者問奧巴馬是否“真心”歡迎中國崛起。接著,彭博社記者漢斯•尼古拉斯(Hans Nichols)就人權問題再次向胡錦濤追問:“胡主席,我的同行(指美聯社記者)向你問到中國的人權問題,你沒有回答,可否請你給我們一個答複?”

胡錦濤答道:“首先,我要給你解釋的是,我沒有聽到那位先生向我提出要我回答人權的問題。”

沒有聽到關於人權的問題?怎麽回事?

胡錦濤的翻譯立即翻譯道,由於“技術問題”,沒有聽到關於人權的問題。中方翻譯所說的“技術問題”英文原話為technic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roblem,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翻譯中出現技術問題”,即在傳譯上出現技術故障,如胡錦濤的耳機連接出現故障;一是“翻譯上的技術問題”,即翻譯過程中出現技術問題。這一解釋,是中方翻譯靈活、敏捷加上去的,並非出自胡錦濤。

美聯社對此的報道為,“胡錦濤開始沒有答複美國的關於兩國人權觀差異的問題,後來在記者的追問下,他表示由於翻譯技術問題,沒有聽到提問。”

鳳凰網的報道為,人權問題“本該輪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作答,但冗長的連續翻譯結尾,並沒有把問題再次拋出,現場就交給了第二名提問記者。第三名記者,來自彭博社的漢斯•尼古拉斯執意接力美聯社記者,追問胡錦濤對中國人權的立場。”

BBC駐北京記者顧求真提出,人權問題“第一次提出來時,不知道是翻譯出錯還是胡主席故意避而不答。”

對於美聯社記者第一次提出的中國人權問題,是胡錦濤避而不答?還是由於“技術問題”沒有聽到關於人權的問題?

胡錦濤本人的解釋是——“因為他是在向總統先生提問。”

從CNN的實況轉播上看,胡錦濤避而不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原因有二:首先,胡錦濤既然決定出席美方設下的媒體“鴻門宴”,對人權問題,自是有備而來。

其次,從胡錦濤對彭博社記者的答複上來看,對西方記者就中國人權問題的泛泛而問,他完全是胸有成竹。胡錦濤對彭博社記者表示:“至於你要提出這個問題,我完全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和奧巴馬總統已經有八次會晤,每次會晤,我們都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各自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坦誠地交換意見。其中,也包括人權問題。”接著,胡錦濤麵對中美記者侃侃而談,向外界闡述中國的人權觀。既然如此,便無必要對美聯社記者的人權之問避而不答。

那麽,“技術問題”之說是否成立?在沒有了解具體事實的情況下,此刻難下定論。但是,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白宮會談之後,在美中雙方最高領導人出席聯合記者招待會上,出現“技術問題”則顯示出美國在雙語溝通上存在“技術問題”,在中文溝通的質量上,美國遜於中國。

從數量上看,美國也落後於中國。數據顯示,美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大約在5萬至16萬之間,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統計,美國學習中文的人數為5萬人,中新社的報道稱,美國有16萬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相比之下,中國學習英文的人數近3億,大中小學學習英語的人數超過1億。

由此看來,在與中國人的溝通上,美國人的中文溝通能力後於中國人;在與美國人的溝通上,中國人的英文溝通能力遠遠領先於美國人。

當然,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常識。然而,在中美雙方理解上誤解、誤判可能性加大的背景下,在麵對國際的中美最高領導人記者招待會上,中美語言溝通上出現“技術問題”,則並非常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