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中國在歐洲“悄悄地織網”

法報:中國在歐洲“悄悄地織網”

【法國《瑪麗安娜》周刊網站12 月26日文章】題:中國為什麽想收購歐洲?

葡萄牙媒體披露,中國準備購買幾十億歐元的葡萄牙國債。為此,中國將在2011年初大規模收購葡萄牙政府握有的債券。

通常情況下,對此類決定的評論僅限於經濟角度。這些評論認為,北京對歐元區國家伸出援千,主要是追求三個目標:

第一,這一區域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此舉可以維護這個地理和經濟區域的金融狀況。

第二,在人民幣問題上取得歐盟的支持,允許中國繼續維持人民幣低匯率和大量出口。

第三,實現投資多元化,增持歐元債券,減持美元債券。

上述看法非常準確,但不全麵,因為忽視了地緣政治角度。從這個角度能看出,中國的目的不僅限於經濟,或說是把經濟視為國家的整體國際戰略的一部分,是其他政策的延伸。

經濟的工具化讓其處於政治和國家的從屬地位。中國敵對性而非競爭性地追逐另一個帝國(美國)的目標。就這樣,經濟的工具化顯示出了特殊之處,即構成了主張經濟不受政治的決定性影響的自由理論的完美反例。

看起來像組團旅遊一樣,從哥德堡到華沙,從柏林到阿斯隆,中國政府和企業領導人到處簽署合同、協定和合作協議。這邊收購沃爾沃,那邊恢複銅和機床生產領域的特殊關係,再那邊是為了確定金融合作夥伴關係,以救濟等著救命錢的船東和政府。


往這些事務中,中國“悄悄地織網”。中國曾表示願意努力支持歐元區國家。

支持還是……控製?這一支持不是心血來潮的慷慨,不是北京轉而信奉人道主義,更不是聖誕節臨近時的愛心膨脹…

中國希望在歐洲達到兩個目標:打造經濟和商業的橋頭堡,避免歐洲國家產生貿易保護主義:開拓一個政治金融影響力區域。

這些目標出自經濟和政治相互影響的辯證法。中國在中長期瞄準把歐洲置於中國影響力之下的目標,這影響力包括“國家”和“歐洲”兩個層麵。前一個層麵依靠多個經濟夥伴關係實現,後一個層麵得益於中國對歐元的支持,這一支持將越來越明顯和官方化地保護歐元免遭投機客的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憑借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條約”,把很大一部分歐洲置於其羽囂之下。這保護國性質不僅是政治的,還是文化的。美國主要通過電影出口其價值觀和“美國生活方式”,誘惑並塑造歐洲精神。

今日,美國企圖維持這一保護權,但改變了它的性質。它不是基於資金援助,而是基於合作和互助。因為美國沒錢了……

中國就是看準了這點。危機是北京的天賜良機。歐元區的困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讓中國逐步收購歐洲全盤經濟,無論是“實體” 還是“虛擬”(金融)經濟。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領導人非常明白,政治主權總是受到經濟和金融主權的製約,花大錢的人總能發號施令…

這一番大事業遠遠超出了經濟範疇,它顯示了中國兩位軍方人物在《超限戰》一書中提出的戰略設想。

這本書直接而坦白地闡述了中國今日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思想。它指出,所有領域——包括經濟、金融、信息、文化等——都可能成為戰場或武器,軍事行動絕不是一個國家軍力展示的僅有和全部內容。

以這種觀點來看,應該把中國在歐洲的戰略視為針對美國的(非軍事的、超限的)戰爭行為。在某一時期和領域內,美國在曆史上首次因為負債過多而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作為衝突的目標,歐洲的機會或許是在兩大帝國之間左右逢源,火中取栗。

以其領導人的心智,歐洲想這樣嗎?能做到嗎?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