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有三個時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年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宋明時期;三是,民國時期。蔡元培是民國時期的佼佼者。
說到蔡元培,人們在他的前麵有很多稱謂,如,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國學大師,等等。但現在人們提到他時,總是以景仰的、崇敬的心情,以無可奈何的惋惜、哀歎來稱謂他――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有史以來最有成就的大學校長,他是一座至今難以逾越的高峰,一座如今愈來愈高大的豐碑。
早在1894年(時為甲子),28歲的蔡元培就開始了京官的生活,供職於翰林院。作為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在北京的生活與以後的作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911年,新的時代開始了。1912年初,蔡元培在南京臨時政府中是首任的教育總長。他先在南京,後又北上到北京任職。在半年多的時間裏,他為中國教育作的貢獻是:改學堂為學校(北京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校),用新的教科書,等等。可以說,這是現代教育的開始。
任教育總長半年後,因為政治原因辭去了職務。
這時,他的時代還未真正來到。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1904年,他就發起組織了光複會,並且擔任會長,第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並被孫中山委任為上海分會會長。因此,他是不可能與北方政權合作的。
隨著形勢的變化,1916年低,蔡元培的黃金時代來了,北京大學的黃金時代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來了――作為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登上了曆史舞台。
“學術至上,兼容並包”,改造大學為“純粹研究學術之機關”。他招來了各方麵的大家來到北京大學,也能以寬容的態度、靈活的方式來辦學。如陳獨秀,隻是來辦《新青年》雜誌的,並未在學校教課。
為什麽他能吸引眾多的人物來到北京大學?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民國時代的大環境,這是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時代,是個人自由得到釋放的時代。有時,甚至是無政府時代。政府少作為或不作為,而社會卻在正常的運轉。作為大學校長,他的教育思想能夠有效地實施。如果,有一位書記與他平起平坐,不知效果如何。
還有,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性格溫和的蔡校長,被人們稱為“老好人”,各種人物讚譽他,而毀謗他的人則少有,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如,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宴會上,酒後的錢玄同向他發問:“你的字寫的這樣蹩腳,為什麽可以點中翰林?”在座的同仁聽了後覺得會使蔡校長難堪。而他卻笑著答到:“因為那年主考官最喜歡黃庭堅的字,我少年時剛巧學過黃體,所以能中試。”
作為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與作為南開大學校長的張伯苓、作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相似,並不在學校教課,隻是到了後期,才開辦了美學課。
由於提倡與重視美育教育,他開辦、發起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由留學德國的蕭友梅主持。“音樂傳習所”被停辦後,1927年與蕭友梅南下在上海兩人共同創辦了“國立音樂院”(現上海音樂學院前身)。
創辦“國立音樂院”一事,不僅在知識界、教育界,即使在音樂界也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熟知。筆者1986-199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讀書時,校園內隻見蕭友梅塑像,未見蔡元培塑像。
其實,在民國那個年代,也隻有蔡元培的威望,才能使“國立音樂院”辦起來,雖然他未必是音樂家,也未必常常在音樂院。(具體的事務都由蕭友梅主持)
時光飛逝,辛亥革命過去一百年了,蔡元培所生活的是民國時期與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越來越遠了,但是,蔡元培的品格、精神、思想、貢獻卻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們為有蔡元培這樣的前輩、知識分子而自豪。我們也期盼那樣的自由時代到來,更希望出現更多的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