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人存錢讓美國人花是很不公平的。正確的做法是,中國人應變儲戶為消費者,這樣才能保持消費和儲蓄的均衡。當然,如果中國人這樣做,將不再有那麽多錢來補貼美國資金短缺,這意味著中國將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支持。
節儉的中國工人和農民把錢放在銀行。銀行把錢借給政府,政府再借給美國財政部和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最終,這些錢被用來支持美國次貸危機前 的廉價抵押貸款和次貸危機後奧巴馬政府的巨額財政刺激計劃。2008年,全球儲蓄中每4美元就有1美元來自中國政府、公司和家庭。
這是《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的題為《中國不存錢,世界怎麽辦?》的部分內容。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人是否存錢,存多少錢,為什麽美國如此上心?
《中華工商時報》報道,要回答這一問題,讓我們看兩組數據,一是2009年中國的儲蓄率為46%,掙100元存下46元;另一個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為-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 100.5元。有人說,美國和中國實質上是世界經濟失衡的兩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消費和儲蓄嚴重失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曾說,是中國的儲蓄助長了美國的 房產泡沫,美國人太愛消費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太愛儲蓄了。
從常年居高不下的儲蓄率來看,中國人其實可以為消費做出更多的貢獻。之所以 如此,也許是中國人更有理性,為了未來的福利,可以犧牲眼前的享受。而美國人卻與中國人相反,是少儲蓄多消費。美國的過度消費持續了這麽久,與美國產業的 空心化以及部分產業國際競爭力下降直接有關。產業的空心化涉及很多問題。到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2007年之前,美國的製造業占整個GDP的比例在12%至15%之間,與此相對應,美國經濟增長隻能依靠以金融業為主的虛擬經濟。
美國之所以這麽長時間致力於發展金融業,根本原因是它能夠通過金融業在全球財富分配中獲取最大的份額。再說,剛剛起步、發展速度快的中國經濟更需要投 資,為什麽反而要給增長速度慢得多的美國經濟輸血?是什麽力量維持著兩國這種看似反常的經濟關係?中國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裏顯示出來。這也是為什麽希拉 裏·克林頓作為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就毫不掩飾地向中國大肆推銷美國國債的原因。
目前,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20%的產品出口到了美國。要保持中國的經濟發 展,就必須刺激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刺激的方式,則是把中國的外匯盈餘拿來購買美國國債,這就等於中國借錢給美國買中國自己的貨,就像汽車銷售商借給消 費者零息貸款以推銷自己的車一樣。
中國人創造了大量財富,通過與美國貨幣的交換,截至今年7月,中國購買了8467億美國國債。顯 然,中國經濟總量不管怎麽增加,永遠不能超過美國,除非中國對外貿易不用與美元交換。另一方麵,美國由於中國人民的勞動,與其交換,讓自己印製的美元變成 了財富。正所謂:美國人不勞而獲,坐享豐厚收獲。
反過來看,如果美國人民像中國人民一樣存錢,而不是對外消費,那美元就留在美國國 內,並不能因為它是美元就改變了它是一張紙的屬性。美元發行越多,美元的價值越低(通貨膨脹)。隻有美國人用美元購買外國工廠、資源等財富的時候,美元才 變成了財富,同時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總量的增加。
實際上,美國是一種高消費與高負債並存的模式,它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占全球的65%,可為什麽美國卻總是“不差錢”呢?有人說,中國是窮國,美國是富國,可是中國卻在“借錢”給美國,怎麽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從常識看,從來 是富人借錢給窮人,為什麽還不富裕的中國人,願意把錢借給比自己富裕20多倍的美國人?
確切地說,中國人存錢讓美國人花是很不公平的。正確的做法是,中國人應變儲戶為消費者,這樣才能保持消費和儲蓄的均衡。當然,如果中國人這樣做,將不再有那麽多錢來補貼美國資金短缺,這意味著中國 將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支持。這也許正是美國人所擔心的——中國人不存錢,他們可能無錢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