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美國對抗式重返亞洲,未達到遏製中國目的,反而自絕於門外

聯合早報:美國對抗式重返亞洲 無疑自絕於門外


  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刊出評論說,美國拋棄和平的方法,選擇對抗的方法以重返亞洲,是一個錯誤,因為這使其重返亞洲阻力重重,代價驟增,不僅對自己不利,而且導致了亞洲和平繁榮局勢的逆轉和各國矛盾的激化。至今美國不僅未達到遏製中國,介入亞洲的目的,反而使自己處於孤立當中,自絕於亞洲門外。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重返亞洲有二種方法,一種是和平的方法,一種是對抗的方法,二種方法代價不同,結果不同,影響也不同。

  美國和平重返亞洲的可能性是什麽呢?事實上亞洲各國並不排斥美國,經濟上亞洲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美國,美國與亞洲已形成緊密的依存關係;政治上美國民主製度是亞洲許多國家的典範,同時出於戰略考慮,隨著中國的崛起,它們擔心亞洲格局的變動,導致過分對中國的依賴,所以亞洲各國希望美國介入亞洲,以平衡中國的力量,保持戰略格局的穩定。

  亞洲目前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但政治上,國家眾多,文化多樣,各國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在領土和民族等問題上存在很多矛盾,導致亞洲政治一體化發展的緩慢。所以如果美國積極介入,有利於亞洲的穩定和發展。當然前提是美國的介入是以合作和友好的態度,而不是以敵意和對抗的態度,否則隻會激化各類矛盾,導致亞洲四分五裂,這對亞洲區域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的複蘇都將是災難性的。

  無疑,美國和平重返亞洲是可行的,並將降低其重返的代價,同時將保持和促進亞洲的發展與繁榮。但是在現實中美國選擇了對抗的方法作為重返亞洲的策略,其核心是遏製中國,圍堵中國。

  美國製衡中國戰略為何失敗

  美國將戰略中心轉向亞洲後,采取直接進攻的策略,矛頭直指中國,鼓吹中國威脅論,誇大中國軍事力量,挑唆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領土問題上的紛爭,引起亞洲各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和焦慮,由此歡迎美國介入亞洲以製衡中國,形成對中國的C形包圍圈,陷中國於國際孤立地位。

  但這一策略至今是失敗的,其原因在於美國錯誤地估計了中國,錯估國際社會的反應,錯估自己的實力。

  首先對於美國的進攻遏製戰略,中國采取了克製,避免了對抗的升級,同時發展與歐洲,俄羅斯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關係,擺脫了被孤立的地位。

  其次美國並未組建成強而有效,一邊倒的反華陣營,盡管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中國周邊一些國家達成共識,相互關係變得密切。但是它們並不希望美國搞出一套冷戰式的軍事同盟,對大多數國家來講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發展事實上已成為它們出口的動力。

  其三,美國本想利用G20和APEC兩大峰會,將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作為議題,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但美國的提議被拒絕,同時美國第二次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的出爐,反使美國成為眾矢之的,被視為不負責任的行為。兩大峰會證明各國選擇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各自為政,相互爭鬥,退回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盡管各國依然存在很多分歧,求同存異成為主流。由此美國希望通過其亞洲之行和國際峰會,在國際上孤立中國的策略失敗。

  最後,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束,民主黨的落敗,反華聲浪暫告平息。由此中美對抗並未升級為新的冷戰,而是悄然平息,兩國關係趨於一種相峙狀態,雙方陷入戰略迷茫和反思,並轉而關注國內經濟問題。

  美國修整製華策略

  顯然,美國通過遏製中國來介入亞洲的策略已近強弩之末,如果繼續實行進攻和對抗的政策,將使美國處於一種非常孤立和被動的局麵,同時也將使東亞危機趨於失控。無疑,美國選擇對抗的方法以重返亞洲,這是一個錯誤,因為這使其重返亞洲阻力重重,代價驟增,不僅對自己不利,而且導致了亞洲和平繁榮局勢的逆轉和各國矛盾的激化。至今美國不僅未達到遏製中國,介入亞洲的目的,反而使自己處於孤立當中,自絕於亞洲門外。

  一個國家要成為和保持世界第一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通過發展自己,同時樹立在道義上的感召力,從而贏得世界的尊敬,成為和保持世界第一,這樣的世界第一是持久的。美國曾經擁有過,但現在已不再擁有。另一種是通過遏製和打壓別國的方法,但這樣隻會四麵樹敵,導致過度擴張,實力消耗,加快衰退,曆史上帝國的衰退無不如此。

  美國現在深陷於其冷戰進攻主義戰略思維,其軍事投入為全球第一,世界各地駐軍為全球第一,但這並沒有換來其國土的安全,同時也未給全球帶來和平和穩定,美國巧實力外交事實上並不巧。問題在於其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如果能反思並改變其冷戰思維,改對抗為合作,這將有助於美國介入亞洲,有助於亞洲和全球的穩定和發展,目前的東亞危機也會得到化解。(鮑盛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