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小紅樓 - 舊貌新顏上海情(五)

序言:上海是我成長和成熟的地方。近年來,上海在我的眼裏慢慢地變得陌生了,可是卻不會改變我對她的感情。因為這座城市承載了我太多的得和失,太多的愛和痛。

 

世界上有許多被稱之為小紅樓的地方,可是我心中的小紅樓因為曾經闖進過我的生活,所以至今一直不能忘懷。

 

我前幾年去上海時,就曾經尋找過小紅樓。想不到那裏的變化翻天覆地。我剛才明明還在萬分熟悉的街道上尋思著曾經熟悉的住宅裏是否還住著老同學,可是一踏上衡山路、天平路的轉角處,眼前的景物就完全陌生了。原來這裏出現了一座足以和倫敦社區花園相媲美的公園。我知道假如小紅樓還健在的話,就應該坐落在這公園內。可是那一次我竟然沒有找到它,當時我還在想,這麽一幢有曆史價值的建築物怎麽說拆就拆了呢?

 

不久前,在文學城網站上我讀到了慧慧在“發現上海”的博客上寫的一篇關於上海小紅樓的文章,才確定小紅樓並沒有消失,這讓我重新燃起了想見一見小紅樓的欲望。

 

功夫不枉有心人,今年五月回上海看世博期間,我終於見到了日思夜念的小紅樓。小紅樓隱藏在蒼翠的樹影之間,不仔細尋找的話,很容易錯過。綠化叢中的小紅樓,春意盎然。橘紅色的瓦片,從屋頂傾斜而下,快到屋簷時,突然向外轉了一個角度。整座樓房為三層,最高一層的采光是利用了房頂上的老虎窗,而底層則有一個柱廊式的內陽台。幹淨利落的清水牆配上奶白色的鑲邊,完全可以用漂亮兩個字來形容。

 

站在小紅樓的麵前,我的思緒不免又回到了我的學生時代。那時候,這裏為上海中國唱片公司所在地,許多著名的歌曲、樂器演奏和其它音響製品都是在這裏誕生,走向全中國和全世界。

 

當時的教育製度規定學校的學生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學工和學農。學農時,我們一般就是在每年的農作物收獲季節去上海郊區住上兩個星期,跟農民一起下地務農。而學工呢,就在學校附近的工廠裏,定期同工人一起下車間勞動。為此我們班級曾在中國唱片廠實行了兩個學期的每周半天勞動鍛煉。

 

唱片廠除了車間以外,還有一個錄音室兼編輯部,就是如今這幢依然保持完好的小紅樓。我記得我們是不能隨便進去的。但是樓前的一片小樹林卻成為我們休息的好去處。我們在那裏談笑風生,背英語單詞。若逢錄音進行的那一天,我們會被樹林子裏的練聲或樂器熱身所吸引,站在遠處偷偷地觀賞著這一切。那時候,我們其實並不知道這幢樓的來曆,更不知道這裏曾經是遠東最負盛名的唱片基地。

 

如今廠房的車間和圍牆已經蕩然無存,隻留下了小紅樓。小紅樓的正門麵對著衡山路,門前小樹林的地方是一片園林式的花圃,人行道邊的假山石上雕刻著La Villa Rouge的草體字。原來這裏已經變成一所高檔的法國餐廳和酒吧了。隻有牆上那一塊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的告示牌,才能讓人們意識到這裏曾經是中國音響藝術的搖籃。

 

一九二一年,法國的百代公司乘著西方的電影,留聲機和爵士樂大規模地傳入上海這座冒險家的樂園之際,在法租界的衡山路上建起了這座法式小洋樓,作為東方百代公司基地,生產製作唱片。到了三十年代,經過收購和整合,小紅樓又成為英國EMI百代唱片公司的辦公樓。小紅樓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就了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歌唱家、戲劇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等明星。

解放以後,小紅樓和唱片製作車間被收歸國有,改造成為上海中國唱片廠,開創了中國政府自己的錄音製作和生產的新紀元。直到二十一世紀來臨的時候,有著近百年曆史的中國唱片廠和與之為鄰的大中華橡膠廠才先後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如今的徐匯區綠化改造工程已經將這裏變成了一個大公園,小紅樓因其珍貴的曆史價值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公園一寶,與濃密的樹蔭為伍,散發出它那獨特的魅力。行走在這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枝葉茂盛的小橋流水之間,我的心中充滿了陽光。

 

20101111日於倫敦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站在普希金銅像前 - 舊貌新顏上海情(四)
  • 張愛玲的上海 - 舊貌新顏上海情(三)
  • 名人墓園裏的上海名人 - 舊貌新顏上海情(二)
  • 上海新名片 - 舊貌新顏上海情(一)
  • 亨德爾在倫敦 (下)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