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代價:再論中國遷都的必要性

來源: boxhead 2010-12-18 07:20: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30 bytes)

崛起的代價:再論中國遷都的必要性
==========================
當年毛澤東在選都和國號問題都犯了錯誤,
把“中國民國”改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實就承認了台灣政府的合法性,製造了形式
上的兩個中國。

至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不外乎隻是出於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背靠蘇聯老大哥支持的
老東北解放區。當然還有個人的愛好”北京是立國之都,南京是忘國之都”,
想再次進京考試,顯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是不同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

今天,我們重新看看北京作為繼續成為首都的不利因素:

1。自然環境惡化:沙漠化的因素,讓北京在春夏之交風沙彌漫,
這個自然環境的改變不是一兩年就能夠扭轉的趨勢。

同時,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讓北京在高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下,
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經不堪重負。

2。不利的戰略地位:正出於雞公脖子的狹窄處,如果未來戰爭爆發,
非常有可能受到天津港來自海上的威脅,和外蒙古內陸進攻兩麵的夾擊。
更糟糕的是,如果在山東半島發動登陸作戰,攔腰一切,把北京和中南地區,西北地區
的重要軍事基地割裂,就是非常完美的斬首行動。

3。交通,人文環境的惡化:北京的交通堵塞的問題,不僅僅城市的規劃問題。
  沒有考慮到城市發展和交通設施的配套問題。

  北京地區過度的中央集權政策優勢,培養了民間的皇城根崇拜文化。
  可以這麽說,“北飄”一族的產生,就是因為過度的文化領域媒體的話語權
  集中在北京。

  而這種文化資源的過分集中(電影,電視,報紙,電台等等),伴隨了華北地區
  自大的燕京文化氛圍,對南方人的地域歧視,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可見。
  把香港人叫港聳,對上海人,廣東人,甚至東北口音的人都是用小醜化調侃。
 
  地域歧視會讓中國走向分裂!

  而加劇這種地域歧視的北京文化界,已經不再適合作為全中國,全民族的文化中心了。

4。走向更平等,更民主,更和諧的大國,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那就是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的城市為中心,中央為主的政策觀點,
就應該讓位於各個地區的平衡發展。

隻有地區的相對平等,人的平等才會真正體現。
地區的不平等,會讓權貴經濟產生,階級矛盾加劇,最後誘發社會動蕩。“天賦人權”就是一句空話。

北京戶口的人和其它地區的人的不平等待遇從跟本上說,就是北京作為全國的經濟文化政治
中心,已經產生了“黑洞”的效應,當地政府沒有辦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統籌兼顧。

當一個城市惡性膨脹,人口密度和汙染同步飆升,失業率也不斷上升的時候,
這個城市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包袱,雖然它的GDP 還在增加,但消耗的社會資源是犧牲周邊地區為代價。

當每一個買不起北京房子的人選擇了移民他國,內心的酸楚大家都知道,國家的資金和人才流失。

它已經成為了“癌”細胞的大城市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