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觀選過後看台灣 zt

112130日,在台灣觀摩曆史上首次舉行的五都選舉,行程遍及全島,拜會了各候選人的競選總部、國民黨和民進黨中央黨部以及與選舉有關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可謂對台灣進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掃瞄。雖然已經四次來台、三次觀選,但由於台灣的民主仍然處於變化較多的成長期,所以每次觀選都有不同麵貌展現。

一、台灣的民主仍然不夠成熟。

台灣是華人社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西方模本的民主社會或者是被西方承認的唯一一個民主社會(新加坡仍然被西方歸入所謂專製行列,盡管新加坡無論是國家競爭力、富裕程度、法製完善程度、廉潔程度、社會穩定程度遠超台灣)。二十年一路走來,從轉型過程來看,確實創造了奇跡:整體上沒有流血,沒有暴力。至於原因,台灣學者歸於以下四點:一是有一個合適的領導人。最後一個威權人物蔣經國憑借自己至高無上的影響力打開了民主化大門(在台灣討論大陸民主化時,公認已告別政治強人時代的大陸已無法再複製)。二是經濟發展及均富。三是教育的普及。最後則是美國的壓力。正是由於美國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哪怕出現意外,再不滿的一方也不敢越位。2004年兩顆子彈發生,引發全島對立,就是在美國的介入下,連戰陣營才放棄抗爭。

盡管如此,台灣民主曆經二十多年實踐,仍然距成熟的民主社會相差甚遠。當然,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要比非洲大多數民主國家、亞洲的菲律賓、泰國、阿富汗、伊拉克乃至美洲的海地要成功的多,但相信,沒有人認同這樣的對比。如果綜合此次五都選舉,台灣民主的不成熟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是投票前夜發生針對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之子、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的槍擊案並嚴重影響選舉結果。

由於此次選舉在北二都和台中市陷入膠著狀態,無論是政黨還是媒體均擔心出現意外事件。但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是如此血腥和暴烈的方式:造成一死一傷的空前悲劇。台北市國民黨候選人郝龍斌宣稱是台灣曆史上最大的民主暴力事件。“副總統”蕭萬長痛心的譴責是台灣民主的恥辱,讓民主蒙羞。

這次槍擊案產生了兩個後果:第一直接改變了選舉結果。各方預測都是國民黨將敗選。從事後的投票情況看,如果沒有這起槍擊案,國民黨有可能五都皆墨:台北市長原本是最危險的地方,民調甚至落後民進黨的蘇貞昌。台中市執政九年的胡誌強在槍擊事件的助選下竟然僅贏才來到台中市九個月的蘇嘉全三萬餘票!朱立倫最終也不過領先對手蔡英文十萬票。本來,在一個民主社會,選舉期間出現意外事件是常態。2004年美國大選最後一刻,本.拉登突然現身,攻擊競選連任的小布什,試圖影響選舉結果,但卻失敗。而在台灣,甚至一個人爆粗口(如支持民進黨的一位媒體名嘴),都能導致各政黨候選人支持率大幅波動。台灣的民主,仍然處於極易被左右的狀態之中。這也是為什麽大陸在台灣選舉期間,往往暫停兩岸官方交流,一語不發的原因。實在是台灣的民主太過脆弱,缺乏抗擊外界影響力的能力。

第二個後果則是重挫了對台灣民主的信心,極大延長了對台灣民主走向成熟的心理預期。過去,還可以認為陳水扁時代的“兩顆子彈”是曆史的意外,他的貪腐也是特例。但現在,恐怕沒有人再認為是例外,也沒有人敢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從目前的情勢判斷,2012的“總統”大選,仍然極有可能是差距極小的龍虎鬥。這也同樣為第三顆子彈或者類似事件創造了背景。究竟將如何,不妨耐心等待這兩年後的大戰。假設成真,台灣民主真的是萬複不劫了。

二是背負父親貪汙和自己招妓醜聞的陳致中高雄市第一高票當選。

陳水扁執政八年對台灣民主的傷害無以複加。除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兩顆子彈”,就是他的空前貪腐案。然而事實上他對台灣民主的傷害並不僅僅在貪腐案本身,而是麵對鐵一樣的事實,竟然絕不認罪,反指是政治壓迫、司法不公。直接擊穿台灣社會的道德、倫理底線。他一方麵自稱貪汙所得為“獨立建國”資金,另一方麵又自比緬甸的昂山素季和在亞運會上被取消資格的楊淑君,依然奔波招搖,指點江山。這和韓國總統腐敗案事發或自殺,或主動伏法向全國人民道歉,或遁入空山自我反省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水扁同樣涉及腐敗案的兒子陳致中竟然提出要代父出征,為父親討清白、討公正,參加高雄市議員選舉。就在選舉前夕,就在他父親身陷大獄、他母親身體惡化的情況下,竟意外爆出招妓案。麵對指責,陳致中高調回應,將媒體起訴,聲稱如果敗訴就退選。不料,法院審理後,他本人卻拒不出席,也拒絕將可以證明他清白的錄像帶交出。最後敗訴。這個時候“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一麵暴露無疑:陳致中不僅沒有履行他的敗訴即退選的聲明,反而要求以選票證明他的清白。一個如此連最基本倫理道德都缺如的人卻竟然創造了台灣民主史上的另一個奇跡:以最高票當選高雄市議員。真是有什麽樣的選民,就有什麽樣的政治人物。台灣民主建立在這樣的選民基礎上,還能指望台灣民主有什麽光明的未來嗎?假設經年之後,陳致中當選台灣最高領導人,恐怕也不會有人感到意外。

三是政黨惡性對抗,台灣日益兩極化。

這一次選舉,特別是在北二都,各候選人表現的十分令人“意外”。特別是民進黨的蔡英文、蘇貞昌,完全拋棄民進黨慣用的攻擊性、抹黑性劣質選舉手段,表現的平和而理性。原因一是北二都的選民素質相對較高,受教育程度也較高,公民社會發育比較完善,基本盤也是藍大於綠。於是蔡、蘇二人針對選民結構做的調整。再一個原因外界一直猜測蔡、蘇兩人參選的目標都是針對兩年後的“總統”大選,現在不過是凝聚人氣。隻要小輸,即可獲得角逐2012大位的資本。因此故意顯示格調。所以台灣著名的媒體人陳文茜語帶反諷的說:台灣的民主真奇特,郝龍斌怕輸,蘇貞昌怕贏。然而,拋開北二都,環視台灣南部,就會發現,這才是民進黨的本色:文宣充滿語言暴力和仇恨意識。不妨以高雄市為例。我們且不說綠營是如何對待藍營的,僅看同屬綠營但由於利益無法擺平而導致脫黨競選的楊秋興與陳菊之間。楊秋興的文宣是:反菊總動員、陳菊團隊鴨霸、貪腐、傲慢、說謊、怠惰、說謊成性、怠惰偷懶、傲慢自大、隻會做表麵工夫、經濟衰退最大的元凶。而陳菊陣營則如此還以顏色:楊秋興打人喊救人、作賊喊捉賊、欺騙自己、欺騙選民、說謊不打草稿、抹黑集團、抹黑陰謀、自打嘴巴。更為出奇的是這樣一篇頗有詩意的文宣:“咱要贏得大選的勝利,更要團結高雄人的意誌,打倒邪惡與不義”。既然對方是邪惡和不義,自然要消滅之。都說“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看看上麵各方的文宣,還不明白其中意味嗎?

台灣民主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一直沒有產生民主社會常態下的競爭型政黨,而一直是對抗型、對立型甚至仇恨型的政黨。這一點不僅表現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甚至還表現在同黨之間。雖然台灣號稱既有社會民主,也有黨內民主。然而社會民主解決不了社會紛爭,黨內民主也解決不了黨內分歧。這一次民進黨的楊秋興以黨內初選不公為由,不顧民進黨中央的力勸,仍然脫黨競選就是一例。但投票結果證明了,黨內初選的結果非常客觀和公正。事實上,每次選舉,無論藍綠都有類似情況出現。哪種以為隻要有了民主就能解決分歧的說法,未免過於唯心了吧。

四是民眾極端民粹主義傾向在楊淑君事件表現無遺。

台灣民主的民粹化是伴隨民主化至今而仍然沒有多大改變的原生性挑戰。表現在政治競爭上,就是隻分藍綠,不分對錯。所以麵對陳水扁腐敗案,綠營隻認政治迫害和司法不公,卻從不指責其腐敗。表現在執政上,就是過於重視民意。不是依法行政,而是依民意行政。但根據代議製原理,百姓是選出有能力的代表代替其執政,並有權對之進行更替。如果事事以流動性、變化性極強、不同群體有不同的民意做為執政的原則,代議製還有什麽意義?事實上,西方成熟的民主國家是經常逆民意而行的。以本人所在的法國為例,今年的退休製度改革,盡管民意強烈反對,但薩科奇總統堅持不讓步,最終強行通過。2005年歐盟憲法全麵公投,被法國百姓否決。但當第二次表決裏斯本條約時,就直接改為議會投票,繞過選民,放棄公投。美國則是從不舉行公投的國家,甚至總統選舉到今天都是間接的。台灣的民粹性,這一次在楊淑君亞運會失格事件中又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本來一起正常的體育裁判,竟引發漫延全島的反韓潮流:焚燒韓國國旗、抵製韓國貨、甚至要抵製韓劇。在台的韓國學校都受到雞蛋襲擊。甚至一所商店貼上“韓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反韓風波甚至引發韓國外交部介入。所以盡管事發選舉最關鍵的最後一周,但卻一舉壓倒選舉成為全島最醒目的話題。甚至國民黨在最後一次的造勢活動中,原定的反貪腐主題也一改為“聲援楊淑君”。也就是在這種壓力下,執政的國民黨不得不罕見的派人去大陸廣州亞運會交涉。這在全球年年時常出現的體育爭議中極為少見的。

五是媒體已無中立,非藍即綠。喪失了做為第三權的中立、客觀、監督的作用和功能。
 
  
“九一九”高雄水災,親藍媒體對陳菊水災中的表現窮追猛打,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到最後引發公憤。可以說最後陳菊獲得如此之多的選票,恐怕與媒體的反作用有莫大的關係。

此次媒體對選舉的介入,也是空前的。正如南方朔所評論的:“媒體不但沒有促進民主發展,反而是扮演倒退、激化的角色,不斷的煽風點火”。就是藍營媒體批評藍營,綠營媒體批評綠營,也都是如此:“把情緒推向極端,媒體對社會是破壞角色。”

媒體的失格,在連勝文槍擊案一事中表現的最為令人觸目驚心。偏綠的“三民自”三大電視台,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對此視而無睹,仿佛沒有發生過一樣。

事實求是的講,台灣民主存在的問題,任何一個政黨都看的一清二楚。我們在觀選期間,幾乎每個人都在指責媒體,批評選舉過多,民粹化。但卻就是無力無力改變和解決。顯然,僅僅依靠民主本身,已經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二、各政黨對民主和兩岸關係的立場。

這次觀選,不僅拜訪了主要兩大政黨的中央黨部,也接觸了不同層次的黨務人員、輔選人員。基本了解這兩大政黨對民主和兩岸關係的立場。

國民黨整體上表現更像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是真的希望推動一個美式的民主製度。因此對今天的台灣民主多有批評,認為選舉太多,相互內耗。民主走的有些快。非常希望能夠在幾年內沒有選舉,讓國民黨放手做事,凝聚共識,讓全島坐下來好好思考台灣的未來走向。另外就是不希望大陸過快進行民主化,容易導致社會動亂或者導致極端民粹出現,而這也會反過來對台灣構成威脅。

兩岸關係上雖然追求終極統一,但又表示不會接受“一國兩製”。既不甘心被大陸統一,又沒有能力統一大陸。目前黨內對統一方式沒有共識。但也認識到時間在大陸一邊,越早談判越有利。但由於現有的民主體製,根本無法產生全社會的共識,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籌碼一點點流失。另外,國民黨對一段時期出現的對台“讓利論”、江平東京影展事件以及楊淑君事件十分的不滿,希望大陸能夠了解台灣的社會輿情。

民進黨整體上更像一個通過民主進行革命的政黨。同時內部又有相當不同的溫和理性聲音。目前這兩股力量在博弈,最終的結果不僅影響到民進黨的命運,也影響到未來台灣和兩岸關係的走向。

對於民主,民進黨基本將其神聖化甚至宗教化,完全容不得批評。特別值的警惕的是,民進黨已經把“民主”當作和大陸博弈的工具,主張通過民主把大陸一分為二,既可產生混亂,又可產生內應。當然,民進黨的策略並不僅僅是針對反對台獨的大陸,還有島內力量對比的考量。大陸是國民黨事實上的同盟者,搞亂了大陸,自然會傷及國民黨。同理,這也是為什麽國民黨不積極主張大陸民主化的原因之一。

對於兩岸關係,民進黨也主張應該交流,認為經貿關係無法回避。也認為不應該在達賴和新疆問題上挑釁大陸,既無資本,也無利可圖。但必須堅持主權。經濟可以搞,但政治上不能退縮。即“積極進取中,強調主權保有。”但也承認如何平衡這兩個方麵難度如同走鋼絲。這實是反映了民進黨在意識形態與如何務實麵對現實的矛盾。至少從大陸政策上講,民進黨正在進行著艱難的調整。

民進黨另一個包袱就是與陳水扁的關係。在公開場合,仍然是不敢切割,不敢公開指責。隻是一味強調司法打壓、政治迫害。但私下交流的話,仍會承認陳水扁有罪。原因除了陳水扁女兒所說的“哪一個民進黨人沒有拿過我爸的錢”以外,恐怕還是和民進黨選民的非理性傳統有關。

民進黨另一個值的關注的地方是它的內部分裂。除了楊秋興脫黨選舉以外,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蘇貞昌在未征詢黨內意見的情況下,突然宣布競選台北市長。出於維護民進黨表麵的統一,而不得不於事後追認。而且在競選過程中,民進黨黨部也沒有介入蘇貞昌的選舉。事實上,民進黨現任主席、都市知識分子風格的蔡英文更適合台北市的選民格局,而蘇貞昌擔任縣長的經驗更適合選新北市。考慮到國、民兩黨的差距極小,如果這樣布局,民進黨的贏麵會更大。隻可惜出於個人私利而寧可犧牲整個黨的利益。

其實這一次國民黨在推出候選人時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如台北縣長周錫偉,但卻最終妥善化解。這應該和國民黨做為執政黨,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擺平爭端。

綜合這次選舉和對各政黨的了解,2012年,馬英九正常情況下仍然會勝選。當然如果再出現血腥暴力事件不在考量之內。原因主要在於全島上下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馬英九執政這兩年,是自李登輝時代以來的二十多年間,少有的兩岸穩定和良性互動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經濟開始有了穩定的回升,外資也開始回潮。而兩岸交流之頻繁超乎想像。故宮大陸遊客占95%以上,其它景點也大致類似,對大陸的依賴已相當明顯。假設兩岸關係逆轉,台灣整個一夜間都會變的空蕩蕩。今年台灣經濟預計增長突破10%,主要靠出口拉動,增長了33%,而出口對象主要是大陸。這些經濟上的變化,假以時日,一定會轉變為台灣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也會最轉變為選票。但是,盡管馬英九會連任,但並不表明台灣民眾支持“一個中國”。事實上百姓已產生較為明顯的國家意識。不管認同“中華民國”還是認同“台灣”。今年七月份遠見雜誌做的民意調查表明,即使兩岸政治製度和生活水平相近或相同,反對統一的比例仍然高達70%以上。這固然一方麵表示兩岸統一和製度無關,和生活水平無關,但更主要的是表明,大陸對台政策僅在經濟一方麵著力恐怕還是不夠。

三、大陸對台政策的建議。

第一,民進黨不可感化,難以信任。蔡英文雖然相對務實,但很難改變南部民進黨的支持者。

第二、大陸繼續強化對國民黨的支持,可達到即使民進黨執政,也無法再改變,否則代價難以承受。同時應進一步強化藍綠對立,越對立,國民黨和大陸結合的就越緊。

第三、可否有可能讓在大陸的台灣人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由於大陸不承認雙重國籍,頒發護照給台商,也是否認對方的方式。如果台灣也欲做同樣的事,首先經濟上就無法承受。比如健保開支還有選票壓力(對民進黨而言)。比竟在大陸的台灣人都以台商為主,經濟上不是負擔。而可能願意申請台灣一方護照的大陸百姓更多的是下層民眾,而這些隻能是台灣的負擔。

第四、大陸要考慮未來統一方式:是吃掉台灣還是感化台灣,吃掉的實力現在就有----仍然身處困境的美國也不會就此與中國攤牌,但如何消化則需要考慮。假設是感化對方,則仍需要相當程度的檢討現行的對台政策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