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英籍華裔,33年出生於上海,49年遷往香港,54年赴英國,09年獲諾貝爾獎

來源: kankantw 2010-12-02 16:45:2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430 bytes)

 

<a href="http://www.iteer.net/modules/people/singlelink.php?lid=1808" 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aa">高錕簡介</font></a>:

高錕,男,英國籍華裔物理學家,1933年11月4日生於中國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被稱為“光纖之父”。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 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 “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麵”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國倫敦 大學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57~1960年任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工程師,1960~1970年任標準電信 實驗室主任研究工程師。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電機係工作,以後在國際電話和電報公司電光產品部任副經理。

1987年10月, 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並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期間,他為中文大學羅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 理。在與內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張“一步一步把雙方的聯係實際化”。高錕於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錕在電磁波導、陶 瓷科學(包括光纖製造)方麵獲28項專利。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路中以光代替電流,以 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6年,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共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錕曾獲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

早年生活

1933 年11月4日,高錕出生於上海金山張堰鎮,祖父是清末民初時期南社著名文人高吹萬,父親高君湘是留美歸國的執業律師,堂叔父高君平為近代著名天文學家,弟 弟高鋙為美國天主教大學終身教授,幼時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鋙誦讀四書五經,高錕十歲時入讀上海世界 學校,在上海完成小學與初中一年級課程,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時也學習英文和法文。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家裏房子的三樓就成了他的實驗室。高氏曾經自製氯氣,製造滅火筒、焰火、煙花和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混合紅磷粉與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泥裏,搓成泥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 年家族移居台灣,後高錕父親攜其家眷再遷往香港,高錕中學就讀於香港聖若瑟書院,高中畢業後雖已考上香港大學,但因立誌攻讀電機工程,當時港大沒有這個專 業,於是他輾轉就讀了當時位於倫敦東部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及後1965年在倫敦 帝國理工學院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帝國理工學院於2007年正式脫離英國倫敦大專業統)。

高錕與夫人黃美芸在倫敦相識,當時他剛從香港赴英國讀書,夫人是當地華裔。兩人於1959年結婚,育有長子明漳、次女明淇,現時皆在美國矽穀生活和工作。

 

職業生涯

1957年,高錕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公司任工程師。

1960年,他進入ITT設於英國的歐洲中央研究機構——標準通訊實驗室,在那裏服務了十年,其職位從研究科學家升至研究經理。

高 錕在ITT時期,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信號傳送,並將實驗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其中在1966年發表的《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麵波導》論文中指出:用石英基玻 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衰減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裏20分貝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 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

高 錕於197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籌辦電子工程係,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大電子係教授及講座教授,任職四年。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 州勞諾克的光電產品部擔任主任科學家,後擢升為工程主任。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與管理才能而獲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在康尼迪克州的先進技 術中心工作。

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直至1996年正式退休。退休後居於香港,並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創新委員會委 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96年宣布命名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為“高錕星”(國際編號3463),以表揚他在科學上所做的傑出貢獻。他花近十年時間 完成的自傳,於2005年出版中文譯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晚年生活

2004年初,高錕證實罹患早期老年癡呆症,接受治療。但事情到2009年,高錕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才被報道,其夫人黃美芸接受香港《明報》采訪時指高錕“老人家記性差”,時而忘記鎖匙或書本放在哪裏,不過病情輕微,認人、認路均沒有問題

高錕-經曆

1957-70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英國子公司
1960-70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英)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
1970-74年,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專業教授及講座教授
1974-87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
首席科學家(1974年)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1982年)
研究事務總裁(1986年)
1987-96年,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1996-2000年,香港高科橋光纖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1996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高錕-學術榮譽

 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矽酸鹽學會摩尼獎(1976年)
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1977年)
英國蘭克信托基金會蘭克獎(1978年)
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1978年)
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IEEE,1979年)
瑞典艾力鬆基金會 L·M·艾力鬆國際獎(1979年)
美國武裝部隊通訊及電子學會金章獎(1980年)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曆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1985年)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年)
意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年)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年)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年)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年)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
中華民國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1990年)
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1991年)
英國格拉茲高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1992年)
SPIE金章獎(1992年)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英帝國司令勳章(1993年)
英國達勒姆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4年)
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年)
澳大利亞格理斐思大學第一服務榮譽博士(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科院第二批外籍院士(1996年6月)[29]
第十二屆日本國際獎(1996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及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獲今次獎項一千萬瑞典克朗的一半。

所有跟帖: 

光纖之父高錕: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kankantw- 給 kankantw 發送悄悄話 (134 bytes) () 12/02/2010 postreply 20:13: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