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旦膨脹輸出惡化 肯定會有國家陪葬zt

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是,物價高漲、外匯高儲備、貿易高順差、失業率壓力大、貧富差距大。

  經濟是靠,外貿、投資拉動的。外貿是靠高順差來保證就業率,來保證經濟發展。投資嘛,最突出的現象就是炒(炒各類實物),最離譜的就是房子。這種投資拉動經濟,是迫使百姓不得不消費,從而帶動內需(有很強的被動消費屬性,導致對其他物品消費的貶力)。這兩個問題,應該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症結(病根)。

  外貿高順差,直接導致了產能的繼續過剩,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大。這種發展模式本身就是危險的,雖然為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很大。但有利就有弊,貢獻的利越多,帶來的弊也越大。利嘛,不用說了,大家都清楚。弊嘛,其實大家也明白。高順差帶來的是經濟結構性的風險,也許政府不承認這個,但確實這方麵的風險在增加。而這些風險,都綁在了外貿出口上,若出口受挫,必將帶來鏈鎖反應,而且這個反應很可怕。這個就不展開了,大家也都明白。政府的應對之策,就是想擴大內需,從而減輕對出口的依賴性。要擴大內需,又必須讓百姓的收入增加。並且要縮小貧富差距,讓財富更平均;同時還要減少百姓的被動消費(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問題的相扣,就像麻花一樣,擰成了一塊。政府一時間,找不到好的突破口,隻能選擇拖。拖的結果就是問題更突出,矛盾更尖銳,並且還衍生了新問題。

  其實,貿易的本質問題,就是它能夠帶動就業,這個屬性是最關鍵的。趟若能從就業問題入手,並且做的好,哪貿易這盤棋就活了。中國要城市化,要解決廣大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工作崗位。時下鼓勵創業,其實也是一種解決就業的好方式。但創業具備高風險,主要風險在於創業的盲目性。很多人對行業本身不了解就盲目創業,必然自食惡果。所以,隻提倡創業,有時候是在誤導民眾,從火炕裏跳。這個也不展開了,不然就脫離主題了。創業是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好的融資環境,好的市場環境,好的法製環境,還有一個好的時代機遇。

  現代社會的發展,往往會出現一些新的行業,新的事物。而這些事物的出現,對創業,就業的帶動,意義不小。這些新事物幹嘛會出現?幹嘛要出現?為什麽會出現?科技發展到一定地步,需要某些事物來發揮科技的力量,從而帶動生產力、帶動社會整體的生產水平。新行業,重要的特征,就是提高生產力,增加產品,降低成本。然而,它會對傳統行業提出挑戰。科技密集度高,機械化程度就高了,需要的人就少了。它是讓生產力提升了,但不能有效的適應經濟體係,不能很好的將利潤分配給大眾,讓大眾形成消費力。我們國家,這個問題也很突出。傳統行業就業人數眾多(如農民),生產力低下,而新興行業,就業人數少,但生產力較高。這樣就形成了二元差距,從事傳統行業的人,收入很難趕上新興行業的人。所以,農村,需要植入新興產業。讓更多的傳統行業從事者,跳糟到新興行業來。這樣的戰略,必須要搞好農村的軟硬件。硬件,就是給農村一個良好的環境;軟件,就是農村需要人才,需要能夠從事新興產業的人才。硬件方麵,現在農村太亂,關於農村的法律法規太少,太不規範,漏洞太多。二是農村法製意識很淡薄,觀念比較傳統。改變這一切,說易不易,說難也總有辦法解決。農村環境的優化,關鍵是在縣城,縣城的優化,關鍵在於當局領導。要改變這一切,首先應該改變縣主要領導的觀念。對基層處級幹部,應該更年輕化(個人覺的縣級幹部過了40歲就不宜擔任了)、法律素養高、親善待民。改變縣城環境,輻射周圍鄉村。軟件方麵,目前大學生就業就是一大難題,政府應該更多支持大學在農村創業。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給於政策上的扶持,在融資貸款方麵,優先考慮或者直接規定允許貸小額貸款(數額可以限製5W)。對農村而言,規模化,集約化,就是在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轉型升級。新興行業,不僅僅是指高科技含量的產業,也可以是傳統行業衍生出來的。對於一些,即容易實現(科技門檻不高),又能夠改變生產模式的事物,應該更多的扶持。若各地農村,縣城,都能自主的帶動一些行業發展起來的話,能夠解決相當多的就業問題。

  說了這麽說,還是說說標題的哪個事吧。

  若中國通脹再繼續,很快,價格會高出國際水平很多。到時候,中國的外匯,很可能會朝著兌現(兌換實物)方向曼進。周圍國家,像東南亞之類的,很多糧食啊,工業原材料的東西,都會從不同的形式流向中國(也許是正常途徑,也許是走私)。當然,像美國,加拿大之類的,隻要價格相差大,有利可圖。哪實物流向中國,是必然趨勢。

  這樣,中國反過來會對世界輸出通脹,從而製衡物價。這種平衡,短時間內,對中國傷害不會太大,反而能看到些好的事情。但長期來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影響很大,甚至是致命的。因為工業原材料都要靠進口,我們國家再加工一下,然後又賣出去。這樣,原材料的出口國家,就會興起製造業,從而取代中國製造,因為他們的成本比我們低。靠出口拉動經濟的經濟模式,應該盡快轉變過來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