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承受“赴港打醬油”之民生焦慮?

來源: 視窗 2010-11-07 18:38:3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81 bytes)
國家發改委公布10月城市31種食品中近80%價格上漲;因食品等價格飛漲,很多深圳市民赴港購買生活品,形成奇怪的“赴港打醬油”現象。(《揚子晚報》11月4日)
深圳人“赴港打醬油”,平常赴港旅遊購物是一件有些帶有奢侈意味的浪漫旅行,如今卻變成了為廚房和衛生間補貨的苦力之旅。“赴港打醬油”的深圳居民在言語之間雖顯輕鬆,但內心仍舊懷有焦慮——若非萬不得已,誰會過境去折騰和勞頓?
最近物價上漲勢頭的確有些猛,朋友、同事閑暇時總是不經意間就提起菜價上漲,以及菜價上漲所延伸的物價上漲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父母也常常打電話叮囑“物價上漲的厲害,進入冬天了,多買些白菜、土豆,還有麵粉、食用油,要不然白菜、土豆都是天價”,聽了後一笑了之。但老人能對子女說的物價上漲的這些話,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物價上漲給老輩人帶來了壓力和恐慌。
  如今物價上漲較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全國各地都大同小異,在普遍喊漲的大環境裏,尤以食品價格上漲得驚人,往往月初和月尾不同,甚至今天和昨天也不同,不先買些放著,馬上就可能吃虧。有人說“買了50年菜,感覺今年蔬菜最貴”“原先一家三口人的夥食費,現在也就相當於兩個人的”“想不出來哪種菜不漲價”……賬本上的數字和最直觀的感受說明,一片“漲聲”已成為劫持公眾幸福感的一大“主犯”。以前港人到深圳“掃貨”,現在貴為內地一線城市的深圳,市民卻要到收入更高的香港去“打醬油”,這完全是當前的物價上漲已經讓他們有了切身的痛感。
  百姓囤積很多東西,應付物價上漲,不過是權宜之計,緩解一下而已;百姓搶購東西,實則是一種自己哄自己的無奈之舉;百姓“赴港打醬油”,則是對當前物價與國際接軌的一種嘲諷。近段時間頻頻有專家出來為基本物價上漲找存在的理由。有一位研究員的觀點更直接、更量化,以美國作為價漲的參照物,要百姓再忍受40年吧,因為咱們再漲數十年也趕不上美國的物價指數。這種選擇性、單向性比對,顯然缺乏最基本的民生考量。隻去比物價,不去比收入和基本保障,這樣的對比毫無意義和價值。一些歐美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和防範通脹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是采取各種名目繁多的政府補貼,使物價盡快降低,通脹風險的責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國家的肩頭之上。
  反觀國內,居家過日子,菜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凡而簡單,卻是生活最大的成本支出。也正因如此,在物價不斷高漲的現實語境中,“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糖高宗”“蘋什麽”“油不得”……這些帶調侃意味卻飽含悲情的新生詞語,才會得到最迅速的傳播,因為每個稱謂的背後都是因成本上漲所衍生而出的生活無奈,漲價的負擔已轉嫁到百姓身上。漲,漲,漲!什麽都漲了,當然,除了工資。百姓的收入和漲價的步伐就像龜兔賽跑,漲價的兔子打了激素般跑得賊快,一點沒有打瞌睡的意思,倒是百姓的收入像個龜一樣緩步不前。如果工資跟著物價一道漲倒也作罷,偏偏是除吃財政飯和少數壟斷國企之外,大多數中小企業職工,工資袋已經數年未有變飽滿一些的跡象。11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全國總工會進行的一項職工收入調查結果顯示,有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
  如何改變“赴港打醬油”這一民生現象?真正給百姓一種生活的幸福感!除了行政職能發揮作為,打擊囤貨漲價、行業壟斷等不良市場行為外,還應動用調節手段調劑全國食品市場的貨源分配,這可以使食品價格回歸到理性位置。更要將提高居民收入作為治本之策,加速工資改革的步伐和幅度。
  百姓之所以對漲價如此在意,完全是當前的物價上漲已觸痛了他們。我們期待,讓百姓“如今什麽都漲,就是收入不漲”的無奈成為過去,“赴港打醬油”變成“赴港買化妝品”,讓百姓不再為民生問題來回奔波而僅為求個“價差”之無奈。
  如此民生問題,雖不是觸目驚心,但已關聯到千家萬戶,值得高度關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