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和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均對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表示擔憂。李稻葵稱,貨幣供應超量將導致資產價格過快上漲,形成泡沫。而姚景源表示,從曆史數據看,經濟過熱、糧食減產和貨幣超量發行是高通脹的三個特征。
現狀 貨幣供應超速
李稻葵在論壇上透露,經過金融危機的調整,我國的貨幣存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居全球首位,貨幣存量與GDP的比重達到200%。
昨天,有媒體以廣義貨幣供應量減GDP得出“央行超發43萬億人民幣”的推論。對此,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這種算法有點別扭,其意義有多大很難講。他認為,相對而言,計算貨幣供應量與GDP的百分比更有意義。
社科院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一樣、經濟體製不一樣,對貨幣供應量的容忍度也不一樣,指標缺乏可比性。但一般而言,經濟學界一般采用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來衡量貨幣是否超發。目前來看,西方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興市場國家則相對較高,貨幣供應量一般為GDP的1—1.5倍,超過2倍的很少。”
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今年9月底,我國GDP總量為26.866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9.64萬億元,是GDP的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