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骨氣和脊梁——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

來源: foxjone 2010-10-26 06:14: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817 bytes)
骨氣和脊梁——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



1935年10月19日,彭德懷作為紅三軍團的軍團長來到了陝西吳起鎮,紅一方麵軍的長征勝利結束。一年之後,也就是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

又過了14年,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乘坐一輛吉普車,帶著電台渡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他要尋找的是金日成。就在誌願軍入朝當天,平壤陷落;也是在同一天,麥克阿瑟在威克島上對杜魯門宣稱中國軍隊絕對不敢和美軍較量。對於中國軍隊戰鬥力的評價,麥克阿瑟慣用帶著一點血腥味兒的話說:“麵對聯合國軍的強大攻勢,他們會血流成河,如果他們幹涉的話。”可是他們來了……

在這一天渡江的部隊中,有一個名叫麻扶搖的年輕人,是誌願軍炮兵第一師二十六團五連的政治指導員,他懷著誓要戰勝美帝國主義的激動心情寫下了一首“詩”: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保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郎,齊心團結緊,打敗美國野心狼!

麻扶搖的這首“詩”後來經過作曲家的修改和配曲,成為了那個時代全中國的男女老幼人人都會引吭高歌的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在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之後,世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戰爭,尤其是為當年“最可愛的人”而自豪的中國人開始審視,開始懷疑,開始哀歎。這些年來不少中國的學者、網民、博客對中國參戰表示了一種否定的態度,有的可以說是全盤否定。我不是什麽時事評論家,也不是什麽曆史研究者,我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我隻會說些簡單的東西。



首先看看這樣的對比:

1950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鋼產量達到8772萬噸,小麥產量占資本主義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07億美元。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為247億多美元,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70%。美國當仁不讓地也成為世界的軍事強國,它擁有大規模的殺傷武器原子彈,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性能先進的作戰飛機,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美軍的一個步兵師裝備坦克140多輛,70mm口徑以上火炮330門,陸軍的火力配備居世界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使美國從日本到菲律賓、從意大利到關島的環歐洲、亞洲的弧形帶上建立起200多個軍事基地,部署著它三分之一的陸軍,100多艘戰艦,1100多架作戰飛機。

而中國,一個剛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在它宣布成立的那一天,它甚至還沒有完全解放它的全部領土,人民解放軍的大軍還正在向西南和西北挺進。而在已經解放了的廣大地區,與新生的人民政權作對的國民黨軍隊的殘餘勢力也仍然是軍事上的重大問題。連年不斷的戰爭使中國薄弱的民族工業遭到徹底的破壞,中國本處於原始耕種狀態的農業更是一片凋零。1950年,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還不夠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的尾數。以戰爭繳獲為最主要軍事武器來源的人民解放軍是從使用大刀長矛作戰的紅軍發展而來的,即便由於戰爭的勝利而使裝備大大改善,中國軍隊每個軍70mm口徑以上火炮也僅有190多門,是美軍一個師裝備的一半兒,而且大部分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舊式火炮。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正規的空軍部隊,防空武器也很少。新中國的軍隊依舊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槍”裝備起來的軍隊,而且“小米”的供應並不十分充足,“步槍”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步槍組成。在入朝參戰的首批誌願軍中,有不少士兵連過冬的棉衣也沒有,手中的步槍還是抗日戰爭中繳獲的“三八大蓋”。



戰爭就這樣爆發了,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我想當時的朝鮮沒人會容忍國家的分裂,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在高呼“統一”的口號,隻不過是雙方的意識形態存在不同。二戰之後東西方各出現了一個“東西方”分區占領的國家——德國和朝鮮,如果說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是罪有應得的話,那麽朝鮮呢?一個堂堂的戰勝國(雖然朝鮮沒有代表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但是我仍認為它是對日作戰中的戰勝國)卻被兩個大國隨意的宰割,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朝鮮的美軍參謀隨隨便便地在北緯38度線上劃了一杠,就把三千裏大好河山一分為二了。你們想想,這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瓜分德國在華利益有什麽分別?巴黎和會簽字之後,有人說這將預示著未來不久的戰爭,不錯,20年後,希特勒就把德國人複仇的怒火轉變為歐羅巴大地上的戰火;而二戰之後過了5年,南北雙方為了統一國家而打起來的內戰就爆發了。(注: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場內戰,雖然當時南北雙方都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好比塞浦路斯,雖然塞浦路斯族和土耳其族都成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兩族之間的戰爭還是內戰。

關於是誰打的第一槍,真的有意義嘛?早在6月25日戰爭爆發之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之間在三八線一帶就已經有多次武裝衝突,隻不過金日成比李承晚更早的完成了戰爭動員和準備。有人說當時南朝鮮方麵是“抵抗侵略”,但是有一份耐人尋味的軍方公告:1950年6月26日,在南朝鮮“國軍”從三八線敗退下來的時候,“國軍”發布了這樣的公告以安穩漢城市民,內容主要是:“國軍一部已經從三八線北進20公裏。”如果是“抵抗侵略”,用的著寫北進20公裏嘛?完全可以寫成“英勇的國軍打退了共產軍的進攻”。可是為什麽要寫北進呢?也就是說其實南方也有北進的計劃,李承晚和金日成一樣,都想統一朝鮮半島。在一個雙方都在準備“侵略”的情況下,隻不過一方先動手了。



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反映是什麽?派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注意不是派兵朝鮮。當然第二個反映就是武裝幹涉朝鮮。6月27日,第七艦隊駛進了台灣海峽,同日,B-29開始轟炸北朝鮮。請注意,軍艦的速度要比飛機慢。6月30日,麥克阿瑟命令美第24步兵師開赴朝鮮半島(這個師的師長迪安後被朝鮮人民軍俘虜,迪安在1953年回國後看見家中懸掛著一枚美國政府於1951年2月16日頒發給他的榮譽獎章,獎章頒發的理由是他為美國的利益而“光榮戰死”)。也就是說,美軍開始海陸空全麵介入朝鮮戰爭是在戰爭爆發的一周之內。這個時候,朝鮮人民軍剛剛攻克漢城,也就是從三八線打到了三七線而已。而朝鮮人民軍把美軍、南朝鮮軍壓縮到釜山環形防禦圈之前,美軍已經將第24師、第25師、第2師、第1騎兵師等部隊派往朝鮮。

如果說北朝鮮對南朝鮮是侵略的話,美國的行為呢?首先它和另外一個大國一起分裂了這個本來統一的國家,這是什麽?第七艦隊的行為不是赤裸裸的侵略還是什麽?

有人曾經假設,如果當時中國在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之前就入朝參戰,完全可以和人民軍一道把“聯合國軍”趕到大海裏。可是把“聯合國軍”壓縮到釜山環形防禦圈內的朝鮮人民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而中國軍隊也沒有按照假設的那樣參戰。困獸猶鬥的南朝鮮軍隊在釜山拚死抵抗的原因我想不少是因為朝鮮人民軍的戰俘政策(北朝鮮的俘虜政策有很多問題)。

可是,曆史沒有假設。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當然,“聯合國軍”也沒有在三八線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前進,因為“聯合國軍”沒有把三八線當成國境線,如果真是製止侵略的“聯合國軍”,那麽打到這裏就夠了,剩下的完全可以由南朝鮮軍隊去做——消滅北朝鮮軍隊,完成國家的統一。但是,“聯合國軍”沒有,他們繼續前進了。當時,有一種看法,如果“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繼續進攻的話,朝鮮戰爭就不再是一場內戰,而是一場國際化的戰爭了。(當時周總理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傳話:南朝鮮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但是美軍不能過三八線)

有人說,朝鮮戰爭中,中國是個輸家。是的,我承認,朝鮮戰爭對於中國而言,是否參戰都是輸家!但是首先要把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區分開。朝鮮戰爭爆發於 1950年6月25日,而抗美援朝戰爭如果算誌願軍入朝的日子是1950年10月19日,或者安裝誌願軍首戰的日子是1950年10月25日,兩者之間不存在同一性。可以說朝鮮戰爭爆發大大損害了中國的根本戰略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是朝鮮戰爭中最大的輸家,因為其他相關國家都沒有根本戰略意義上的損失,而且還有所得到:美國,戰略重心在歐洲;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沒有通過戰爭達到各自同樣的目的——統一;蘇聯,靠賣給(加上半賣半送)中國和北朝鮮武器、出點空軍誌願者就安穩了它的遠東;日本則由於朝鮮戰爭大發戰爭財,而且美國也開始扶植這個它在亞洲最大的盟友,二戰中大批的戰犯也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被美軍釋放,據最新解密的一些資料,日本在朝鮮戰爭中曾派出掃雷艦艇參戰,這是日本戰後第一次向海外派兵,這一切都給日後日本政治的右傾化埋下了伏筆。而中國呢?中國當時的戰略重點不得不由解放台灣轉移到抗美援朝,而台灣、中國的統一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朝鮮戰爭讓中國失去了一次最佳的統一機會,這是中國由於朝鮮戰爭蒙受的不可彌補的、極其重大的損失。

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原準備用7億美元向蘇聯購買海軍裝備用於解放台灣,按照當時的價錢,這筆錢完全可以打造出比國民黨海軍更加強大的一支艦隊,而且當時國民黨海軍的艦艇中有一半以上無法出動。然而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於1950年6月27日開進台灣海峽,注意7億美元的艦隊對第七艦隊而言,隻是些靶船。戰略重點的轉移也使得這筆7億美元的“巨款”由肖勁光的錢變成了彭德懷和劉亞樓的錢,而且投入朝鮮戰場的Mig-15也可以投向台灣海峽。如果沒有朝鮮戰爭,毛澤東已經計劃在1950年的7月或8月解放台灣。而後來抗美援朝的主力第十三兵團和第九兵團原本是在中國的南方,其中九兵團就是為了打台灣在做準備。台灣自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占領之後,與祖國大陸分分合合,尤其是自日本在1895年割占台灣之後,大陸和台灣的關係極不正常。二戰之後,雖然經曆了國共內戰,但是中國的再次統一迎來了難得的曆史契機,然而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這一契機從國人的手中流逝了。

有人會問,解放軍如果進攻台灣,美國不會幹涉嘛?實際上,從朝鮮戰爭前美國官方的一些表態上來看,蔣介石已經被他們放棄了,不是說沒有幹涉的可能,但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美國幹涉解放軍解放台灣的問題由可能性變成了必然性。

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中國犧牲了自己的核心利益,這就是中國作為朝鮮戰爭參戰國中最大輸家的理由。

但是,我要進一步強調:美國入侵台灣在前,中國參戰在後,不論中國參戰與否,中國都將失去這次統一的機會,也就是說,不論參戰與否,中國都是輸家。而且如果不參戰,我們的損失將更為巨大,中國當時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將成為東西方冷戰的前沿,我們將失去朝鮮這個緩衝區,中國的戰略利益將會受到更大更多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打是不得已的決定。不打如何?要不打,也可以,一,如前所述,東北重工業基地在鴨綠江對岸炮火的直接威脅下,我們不得不提前10年搞三線建設,而當時三線地區所處的位置有的還在剿匪,有的還沒有解放;二,或者我們改換門庭,加入西方陣營,雖然鴨綠江不在是東西方對峙的前線,然而黑龍江、烏蘇裏江,還要那漫漫戈壁、蒙古草原,一條更長的邊境線將成為東西方的對峙的前沿,中國將提前20年接受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的事實。誰能給出一個所謂的萬全之策呢?

想起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裏的一個場景,周星馳警告“辯護律師”,你不得跨過黃線;那個“律師”則是不斷的踩線,還在叫囂我踩線,你能把我怎麽樣,你有本事,你打我啊;於是周星馳、吳孟達衝上去猛打一頓。這個場景很搞笑,但是換一個場合,換一種說法:當“聯合國軍”步步向三八線進軍的時候,中國政府也多次發出警告,如果美軍跨過三八線,中國政府不會坐視不管,這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外交辭令了。

有人說,朝鮮戰爭能停戰是因為蘇聯有了核武器,美蘇之間有了核均勢。實際上,在朝鮮戰爭爆發前的1949年,蘇聯就擁有的核武器,美國並沒有因為這個核均勢而不去幹涉。但是的確因為這個核均勢,最後美國不敢擴大戰爭。

關於戰後重建,中國作為剛剛經曆了二戰和內戰的國家,國內滿目瘡痍,朝鮮戰爭也讓國家背上了比較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是,由於通過抗美援朝,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大大的增強(一個100年來飽受欺淩的國家敢於向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挑戰),這對國民經濟的恢複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雖然,美國在朝鮮戰爭中走的是有限戰爭的路線,簡單的說,中國幾乎是用全國之力來對付美國的部分國力。戰後,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現在是亞洲四小龍,一個卻在鬧饑荒。但是,這樣的局麵就和戰爭有直接關係嗎?

打個比方,一個醫生挽救了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後來這個病人的兒子當了流氓,你認為醫生要為此負責嗎?

看過電視劇《亮劍》嘛?明知不可為而為,這就是亮劍的勇氣。看看下麵的故事:

麥克阿瑟沒有理會中國對美國越過三八線的警告,為此美國人付出了5萬多條生命的代價。有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美國人從心底裏不希望再與中國人進行較量。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上將和約翰遜總統的一段對話,更顯示出美國人的心態。1967年 4月,威斯特摩蘭對約翰遜說,如果把兵力增加為68萬人,能夠在兩年以內結束越戰;如果隻爭加到56萬人,結束戰爭要 3年。約約翰遜滿臉不高興地反問:“我們增兵,對方不能增兵?這樣下去的盡頭在那裏呢?”威斯特摩蘭回答說,武元甲的增兵能力以接近盡頭,美國人消滅他們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他們補充的速度。約翰遜又問,如果武元甲要求中國派譴誌願軍,情況會怎樣?,威斯特摩蘭半天才說了一句:“哦,那到是一個大問題。”美國就是在這樣尷尬的條件下,進行了那場令他們難以望懷的越南戰爭。越過38度線挺進北朝鮮招致中國出兵的慘痛教訓,使得美國軍隊再也不敢越過17度線直接攻擊北越了。換句話說,越南的十七度線就是朝鮮的三八線。這一次,美國人知道了……

如果中國示弱、不參戰,將會有更大的損害等著中國。 ……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彭德懷這樣說過:“在經過三年的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製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沒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我想彭德懷所說的侵略是指“聯合國軍”在1950年10月1日越過三八線。

雖然北朝鮮目前的情況很糟糕,但是這和朝鮮戰爭本身沒有什麽關係,在於這個國家在戰爭之後的問題。雖然美軍在亞洲的駐軍比以前多多了,這說明什麽?說明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要在亞洲的土地上耀武揚威,不多架幾門大炮是遠遠不夠的。鴉片戰爭,4千人的英國軍隊就能打的60萬清朝軍隊滿地找牙,戰後,英國不需要在中國的海岸上架上幾門大炮就能讓我們“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就是曆史的對比。

有人說,朝鮮戰爭之後,美軍反而有了在東亞駐軍的借口。我想說:朝鮮戰爭前,美軍已經在東亞存在了。

有人說,朝鮮戰爭之後,美軍加強了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對中國不利。我想說,朝鮮戰爭後,的確不是一個“在中國的海岸上架上幾門大炮就能讓我們‘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年代”了,於是列強至少需要多架上幾門大炮。

有人說,美軍當年根本沒有渡過鴨綠江的作戰計劃。我要說: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陸軍開始也沒有渡過鴨綠江打到中國東北的計劃,當時他們後來在旅順屠城。

有人說,美國和日本不同,是個講信用的國家。我要說,當年中美的八一七公報裏,美國已經承諾要逐步削減售台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你相信嗎?

所有跟帖: 

好!頂! -dingx- 給 dingx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6/2010 postreply 08:13:09

鳥蚌相爭,三世得意 -svcba- 給 svcba 發送悄悄話 (80 bytes) () 10/26/2010 postreply 11:03: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