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僑報
【僑報記者餘東暉華盛頓特別報道】核心提示:今年6月6日,中國發布了建國以來首個雄心勃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中央到地方,正在掀起一股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熱潮,這為海外華人回國創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與機遇。不過,一千個“海歸”就有一千個不同的故事,到底歸不歸、何時歸、歸哪裏、怎麽歸,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道路選擇。
從招商引資走向招才引智
在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之前的5月25日到27日,北京舉行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中共中央9常委悉數出席,各省市一把手全都參加,顯示中國高層對吸引人才的高度重視。
參與了這個規劃綱要起草製定的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博士最近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做訪問研究員。他在接受《僑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人才規劃》的目標是使中國擺脫在全球化經濟體係中“體力勞動者”和“低端知識工人”的角色,由“世界製造中心”成為“世界創新創意中心”,提高國民和國家的整體素質,最終由區域大國變為世界大國,由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
王輝耀認為,正在經濟轉型十字路口的中國應當審視和反思過去30年的發展戰略,製定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王輝耀強調,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必須努力實現八個轉型: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型;“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轉型;從硬件建設到向軟件建設轉型;投資驅動型經濟向人才驅動型經濟的轉型;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從隻重視經濟科技創新到社會創新並重的發展模式轉型;從麵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麵向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轉型。
未來10年到30年之間,中國將徹底進入老齡化社會,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受到日益嚴重的挑戰;作為最大的世界工廠和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寥寥無幾,國家缺乏自主創新和整合的能力;中國經濟建設重投資、輕消費,重硬件設施建設、輕軟件建設,教育、文化和社會保障等投資不足;低技術水平、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使中國單位GDP能耗巨大,環境承受能力達到極限;“國進民退”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權利上的“國強民弱”、收入上的“國富民窮”,積累了一些社會問題。
王輝耀指出,所有這些都使得上述八個轉型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轉型歸根結底就是依靠人才。
今後十年需增人才6600萬
根據這個規劃綱要,到2020年中國人才數量要從目前的1.14億增加到1.8億;從事研發的人才占勞動力的比例從目前的萬分之25增加到萬分之43;人力資源開支占GDP的比例要從目前的10.75%增加到15%;人才對GDP的貢獻率要從目前的19%增加到35%。
王輝耀認為,考慮到每年中國中國大學畢業生超過600萬,加上其它途徑,要在數量上實現目標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國家真正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需求能否得到滿足。
該規劃強調要加強培養6類人才:政府官員、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農業和鄉村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
到2020年,中國將需要設備製造、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科學、金融、會計、國際商務、環保、能源資源、農業技術、現代交通運輸等領域的人才500多萬。需要教育、政治科學、法律、醫藥衛生、公共事務與文化、災害預防等領域的人才800萬。還需要培養300萬專業社會工作者,以適應發展中國公民社會之需。
根據這項規劃,到2020年中國從事研發的人才要達到380萬,研發費用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1.6%增加到2.5%。而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美國目前專門從事研發人員的數量為62萬多人,足見中國雄心之大。
隨著中國企業加緊走向海外,企業高管和高級商務人才日趨搶手,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到2020年大約需要4萬名為國企服務的國際商務人才。
吸引人才還要突破窠臼
據王輝耀介紹,在這個人才規劃綱要下,已有12個項目推出,最引人注目的當屬5到10年內吸引兩千名能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到2010年5月份,已招募到662人,80%以上是外籍人士,多數是海外華人,也有一些外國人。
主管中國人才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一再要求以開放的思維,不拘一格降人才。現實中中國也確實有了一些打破常規的做法。比如國有企業需要的高管人才突破體製內選拔的套路,轉向公開招聘,甚至不要求具有中國國籍;一直致力於培訓中共幹部的中央黨校開始培訓體製外人士和擁有外籍護照的“千人計劃”入選者;實施更加自由靈活的人才交流政策;2003年開始實施的中國“綠卡”製度可望進一步改進,技術移民製度開始進入討論中。
在中央政策的激勵下,各地競相出台許多吸引海外人才的優惠政策。尤其是西方國家遭遇金融危機,就業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到歐美國家進行“人才抄底”的中國招聘團絡繹不絕。
王輝耀承認,盡管新一波“海歸潮”正在湧動,但目前回歸中國的高端人才依然較少。自1978年以來,中國累計向外國輸送留學生、學者共計162萬人,然而至今他們當中隻有49.7萬人回國。目前留學生和學者的回國率不足30%,而留美理工科博士畢業生等高質量人才的回國率僅為8%。
目前“海歸”主要集中於外企和大學以及科研院所,去國企、民營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還不太多,政府官員中的“海歸”隻有10%左右。王輝耀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中國吸引海外人才在觀念上和體製上還存在問題,大環境對吸引人才和人盡其才還不太有利。
王輝耀指出,國家人才規劃綱要將起引領性的作用,中國要實現人才培養的飛躍,還需要各地方、各部門打破陳規,跳出窠臼,營造有利於本土人才成長和海外人才回歸的環境。
專家支招:邁出第一步很重要
歸不歸?很多留學海外的人士有意“海歸”,但在臨門一腳時,卻首鼠兩端、猶豫彷徨。王輝耀認為,下決心邁出第一步很重要,因為你要先回到這個圈子裏,搭建人脈關係,然後才有更好的機會。
王輝耀本人曾在歐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跨國公司中獲得高管職位,在中外政府工作過,現在又從事中國國際人才研究工作。他說,海歸成功不成功,能否沉住氣、紮下根很重要。那種呆幾個月,跑很多招聘會的做法,就像是大海撈針,很難一下子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海歸”要適當降低期望值,不能拿美國的標準來衡量中國。
1992年“海歸”的王輝耀建議,走出第一步回來是很重要的,也許剛開始時職業不理想,但隻有先立足了,才能積累人脈關係,才不會讓自己的簡曆有長時間的空白,這叫“騎驢找馬”,一般過了一年半載就可以開始調整。
王輝耀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剛從加拿大回來時,進了一家自己都不滿意的小公司,但後來他參加到加拿大駐華商會中,擴大接觸麵,跳槽到通用電氣,再到西門子,現在找到了合意的工作。還有一些人在回到中國大陸之前,先在香港工作,作為進一步“海歸”的過渡跳板。王輝耀本人就曾擔任過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駐中國和香港地區的首席經濟商務代表。
對於想回國創業者,王輝耀建議,現在從國家層麵到部委層麵再到地方層麵,都有各種各樣吸引“海歸”的優惠政策,全國有150多個創業園區,應當好好實地考察,看自己如何能充分利用那些優惠政策。手持專利的人可以考慮與已經回國的人合作,或者與民營企業合作,以彌補自己對中國市場不熟悉的缺陷。
對於想到科研院所和大學的人,王輝耀認為,可以先去短期講學,發現自己能適應國內環境了,再徹底回來,但不要輕言放棄。
現在還經常當“空中飛人”的王輝耀說,“海歸”未見得就一定要徹底回歸,以後兩邊跑的“海鷗”會越來越多。
“海歸”變“海鷗”的故事
鄧兵於1986年以國內某大學教師的身份來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本打算學成後回國繼續在母校任教。但與許多80年代中期的中國留美學生一樣,開始時沒想在美國長期居留的他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長期留在了美國。
1991年博士畢業後,鄧兵從1994年至2004年在世界銀行工作了十年,主要從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政策研究和世行的貸款項目評估。在這十年裏,鄧兵多次考慮放棄在世行的高薪工作而尋求回國發展的機會,並安排太太帶大兒子先回國上小學,但事實證明孩子難以適應中國的教育環境。
考慮到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未來還須接受美國的教育,鄧兵的太太帶著兒子返回美國並確定了以美國為主的家庭生活格局,他也放棄了單向回國當“海歸”念頭,而做起了兩頭跑的“海鷗”。考慮到以國內的大學和國企的低收入難以支付在美國家庭的高消費,他一直尋找跨國公司在華高管職位為主的回國工作機會。
離開世行以後,鄧兵成為一家美國谘詢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總經理,體驗了近兩年短暫的“海歸”生活。但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完整的家庭生活,鄧兵最終還是返回美國。回美後鄧兵創辦了幾家公司,主要從事中美之間的貿易中介和管理谘詢服務、投資項目評估、教育交流等,但由於是以美國為工作基地,中國的業務難以拓展。
說起這些,鄧兵語氣中帶點遺憾與無奈。他對《僑報》記者說:“我之所以最終選擇當‘海鷗’而不是當‘海歸’,主要還是家庭的原因,一旦回國,就麵臨著夫妻兩地分居和孩子教育問題。由於我大部分時間留在美國,能和太太一起培養兩個孩子先後考上了美國最好的大學和最好的公立高中。老二馬上麵臨美國高考,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不敢貿然回去,隻好先幫助二兒子考上美國的名牌大學,然後在尋求以中國為主的發展機會。”
新舊留學生的去留選擇
完成學業後選擇去留是中國留學生所麵臨的共同難題。鄧兵認為,許多80年代中期留美的中國學生選擇了長期居留美國,由於離開故土已有20多年,對國內的快速發展變化缺乏親身的體驗和深切的了解,回國工作和創業均麵臨“逆向文化衝擊”和重新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麵,跨國公司駐華高管的高薪工作機會逐漸減少且競爭更加激烈,而老一代留學生的回國就業競爭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急速下降。
相比之下,新一代的留學生年紀較小,對中國的發展變化更為了解,比老一代留學生更能切身感受到國內發展機會所在。新一代留學生許多人目的非常明確:出國就是為了攻讀學位,鍍完金後馬上回國搶占機會。
也有不少新留學生選擇在先在海外磨練自己,積累經驗,伺機回國。偉來美之前曾在國內大企業工作,為了來美留學,他放棄了單位分房的機會。MBA畢業後,偉在世界銀行短期工作,現在一家美國金融管理小公司工作。他說,公司雖小,但很鍛煉人。偉希望自己更有本事、閱曆更豐富後,回去直接從事更高層次的工作,畢竟前些年為了留學,他放棄了不少優厚待遇。
偉的一個朋友最近放棄了在美國不錯的工作,斬釘截鐵地回去了,因為他在一個大學得到了教授職位。偉說,如果國內的職位和待遇吸引人,很多人還是願意回去,因為美國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家,有不穩定之感。當然,如果都是打工,很多人會選擇留下。
鄧兵說,中國留學生和海外華僑華人回國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留學生為主體的單向回流的“海歸”的模式,二是以海外華僑和外籍華人為主體的雙向環流的“海鷗”模式。他認為,中國政府在製定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留學生和海外華僑華人的不同情況,不要一味追求“海歸”式的單向回流模式,而應鼓勵更多的海外華僑華人以“海鷗”式的雙向環流模式為中國服務,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吸引和使用國際人才的方式。
鄧兵建議,麵對西方國家的人才競爭,中國應出台針對海外高端外籍華人的綠卡,可考慮給擁有外國博士學位的海外華人申請者直接發綠卡而取消現在綠卡的過高要求,降低中國綠卡門檻比承認雙重國籍更現實可行。 另一方麵,針對大多數不願意徹底回流的海外人才,中國應出台更多鼓勵和吸引海外人才做短期訪問學者之類的政策,使願意當“海鷗”的海外人才有為祖國貢獻才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