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橋報
加州理工大學華裔教授楊長輝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創新獎。
他與同事一起發明了隻有人類指甲般大小的“超級壓縮高效型”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沒有透鏡,但根據流體動力與小孔成像原理設計的顯微鏡,具備普通光學透鏡的強大放大功能,能將物體放大10至20倍,適用於分析血液及水中的病原質。他通過把芯片技術與微流體技術結合,製成了這種更加便宜的微型顯微鏡。
由於高度散射的原因,光無法沿直線穿過組織,因而人體不是透明的。不過,這種光線散射並非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過程,而是確定的。這意味著光線穿過特定組織切片以及反射回來時的路徑有固定的模式,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此外,這一過程還具有可逆性,如果將散射後的光子收集起來,逆向穿過組織,將能夠還原出原始光線及其路徑。
他表示,這種顯微鏡大約跟大黃蜂的體毛一樣大,並擁有一個僅同一角硬幣一樣大的電路,它沒有光學透鏡。它的工作原理是,少量液體流過微芯片,它給樣本拍攝圖像後,將它們傳輸給一台電腦。
這種顯微鏡可以安裝在一個小型手持顯示器裏,這種顯示器大約僅同一個iPod一樣大。楊長輝的設想是,發展中國家的醫生可以利用這種工具給病人驗血或者檢查當地的供水係統。
他說:“這將是一種非常堅固耐用的工具,而且醫生可以把它放在衣兜裏隨身攜帶。”
楊長輝自幼就是科學迷
楊長輝是來自新加坡的華人,自從小就對科學研究感興趣。
現年38歲的楊長輝從小生長在新加坡,是一名新加坡華裔,祖籍海南。他1997年入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物理,並於2002年獲博士學位。他從2003年開始後開始在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係任教。
楊長輝是新加坡華人,爸爸媽媽雖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卻為孩子提供最佳寬鬆的環境和盡可能好的學習條件。楊長輝說,他自從小就對科學研究感興趣,喜歡問“為什麽”,也愛動手弄一些小發明創造。
他憑天分與努力曾獲麻省理工數學、物理及電子工程三個學士學位,後在美國的杜克大學及法國做研究。
楊長輝表示,很享受教授的職業,他希望一邊繼續發明創造,一邊教書育才。他還設想有朝一日發展中國家的醫生利用他發明的微型顯微鏡,給病人驗血或者檢查當地的供水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