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Õ摚瓰檎lº炐聫V

社論-為誰簽新廣場協定?

  • 2010-10-08 01:16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中國十一長假期間,全球匯戰方酣,美國府會逼升人民幣動作不斷,亞洲 與巴西等領先復甦國家則忙著圍堵熱錢大軍。勸和不勸離的國際機構如IMF(國際貨幣基金)呼籲中國擴大匯率彈性,IIF(國際金融協會)則主張速速研擬新 版廣場協定。對於前者,中國從不排拒,隻是不願照著美國劇本演;對於後者,核心問題是:為誰簽新廣場協定?為了美國,還是為了全球匯市穩定?如果答案是美 國,則斷無可能,否則各國央行又何必辛苦打這場貨幣幹預戰?

1985年的廣場協定,是全然為了美國利益而簽署的歷史性協議。成因在於美國自70年代中期起的十餘年間,在經濟上採取擴張策略,在財政上力行減稅哲學(以雷根時期的供給麵經濟學為代表),雖然造就一時的經濟繁榮,卻也製造出貿易赤字與預算赤字雙高危機。

為了亡羊補牢,雷根政府在1985年強逼G5(美、英、德、法、日)於紐約簽署廣場協定,政策性引導美元貶值,以利削減貿易赤字。在G5聯手幹預 下,美元兌德國馬克、日圓真的大貶,美國雙赤字卻依然居高不下,終致由最大債權國淪為最大債務國。柯林頓在93年上台後,對貿易順差超高的日本重施故技, 一度將日圓逼升到1美元兌80日圓,對照廣場協定簽署前的261日圓,不到十年間,美元兌日圓貶值近7成。結果是日本經濟被折騰成氣息奄奄,美國的高貿易 赤字還是未獲解決。

從1985年迄今,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冷戰結束亦逾20年,經濟列強的議事結構也從G5、G7(G5+義、加)、G8(G7+俄羅斯),演變 到當今的G20。美國表麵上維持超級強權的尊嚴,發語權與影響力卻逐年弱化,偏偏老狗玩不出新把戲,又見不得人家好。此次更意圖借熱錢殺「人」,矛頭對準 人民幣,還拉亞洲貨幣陪葬。

為何亞洲與新興國家央行要阻升本國貨幣?這就好比企業明明經營好好的,卻遭遇敵意併購,攪得股價波動,股東不安,這時候經營者豈能兩手一攤,任人 宰割?先不論這波全球金融風暴是美國闖的禍,亞洲與新興國家靠著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危機「生聚教訓」,在此次風暴中與美國脫鉤而領先復甦,各國央行 阻升幣值,企求一個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又何罪之有?這難道不也是美國央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追求的施政目標?

從匯率反映基本麵,以及市場機製的角度觀之,亞洲與巴西等新興國家貨幣升值容或大勢所趨。但尊重市場機製不等於縱容貪婪,否則金融悲劇隻會不斷重 演,這是各國從歷次危機中得到的寶貴經驗。說到底,沒有生聚教訓的正是美國自己,景氣好時「消費全世界」,享受中國製產品的低通膨益處;景氣不好時則無止 盡地印鈔票,佔盡「債多別人愁」的便宜。有些戴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光環的大師還反過來指責,亞洲儲蓄率過高才是全球金融風暴的遠因、近因兼導火線,簡直是夏 蟲不可語冰。

相較之下,歐巴馬政府高舉出口救經濟,就沒那麼不可理喻,但如果是以寬鬆貨幣製造熱錢及壓低美元匯價為手段,以他國經濟發展為祭品,則又另當別論。因此,巴西財長率先喊出國際匯率戰開打,繼之提高債券稅,並非主動挑啟戰端,而是被迫應戰。

鄰國巴西猶且強硬若此,經濟實力已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中國,更不可能示弱。美中存在超額貿易逆差是事實,原因之一在「美國品牌、台灣接單、中國製造」的全球分工體係,原因之二在美國對中國出口設限眾多,原因之三才是匯率。

原因之一的解方,在終端產品回歸美國本土生產,這樣貿易順差自然會回流,但代價是生產成本墊高,價格競爭力降低,還有刺激通膨之虞;跨國企業利之 所趨,也不可能走回頭路。原因之二,解鈴還需繫鈴的美國府會,如果持續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敵國,管製高科技設備出口至中國,將無法快速縮小彼此的貿易鴻溝。

至於匯率大刀,歷史教訓顯示,一刀雙刃,砍下去兩敗俱傷。人民幣一次升值到位,別說中國自身受不了,亞洲經濟也還沒強到能承受幣值競升的高空落 石;亞洲與新興國家的經濟榮景若因激烈匯戰而幻滅,熱錢堆砌的金、債、房三泡沫也將化為烏有,屆時美國產品就算再具競爭力,也會苦無出路。此外,美歐自忖 通膨無虞、日本受困於通縮,競相推動新一波貨幣寬鬆,阻礙了亞洲與新興國家對抗通膨的步伐。然而現在無通膨,並不表示通膨已絕跡,萬一原物料飆漲誘發停滯 性通膨,弱勢美元對美國絕對弊多於利。

更有甚者,倘若美國不能證明自己是比中國更值得信任的夥伴,執意在匯率上苦苦相逼,極可能弄巧反拙,將亞洲國家推向中國懷抱,加速區域經貿整合進程。

本周末IMF與世銀年會,將是觀察美國動向的最佳場合。如果美方不肯妥協,那麼新興國家也已然擺好「東風吹,戰鼓擂」的不畏戰姿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