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周:中共第五代領導將啟政改

>
>   在輿論普遍關注溫家寶8月21日至22日,和胡錦濤9月6日,分別在深圳發表的重要講話之際,中共第六號人物、也是十八大重要接班人之一的習近平,9月1日在中央黨校的開幕典禮上,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首次提出了“權為民所賦”的新觀念。有意思的是,他的講話也是在9月6日這一天才全文發表。
>
>   從8月21日起的半個月內,中共3位重量級人物,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談起政治體製改革,非常罕見。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雖然明確提出要進行政治體製改革,但事實上,3年來在現實中少有被提起,上上下下似乎對此都有一種不約而同的諱莫如深。
>
>   政改無法落到現實
>
>   這當中,溫家寶是一個另類,他在今年的數次講話中,以不同形式提到了政治體製改革。其中,6月1日,他在東京接受專訪時清晰描繪出了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路線圖:第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公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第二是完善社會主義法製,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第三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第四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8月21日至22日,他在深圳將政治體製改革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要求深圳官員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並說,沒有政治體製改革的保障,經濟體製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複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則會葬送一切,最終隻會是死路一條。
>
>   從溫家寶的講話中,人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政治體製改革迫切性的深刻認識。很多人就此解讀說,溫自知自己的任期還有兩年就將結束,出於一個中共黨員的良知,和他自身已有的理想主義色彩,所以才直抒胸臆,言語無忌。相形之下,身為一把手的胡錦濤,3年來隻要提及政治體製改革,勢必出言謹慎,而且幾乎都是照搬十七大報告的老調調,了無新意。事實上,中共自2007年後,有關政治體製改革的推進,幾乎就是原地踏步。所謂說歸說做歸做,政改始終像是海市蜃樓,落不到現實的大地上。
>
>   但形勢逼人。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年已經是第32個年頭,經濟領域的改革,無論是大是小,幾乎都已充分展開。現今社會遇到的各類矛盾、問題,歸結到最終層麵,都與政治體製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牽連著。可以這樣認為,沒有政改,中國的改革開放就無以為繼,中國的發展前景就會日趨黯淡,中國的社會矛盾就會越積越多,爆發隻是遲早的事情。這有數字為證,2003年中國大陸發生群體性事件6萬起,2008年是12萬起,5年間翻了一倍。2009年,是建國60周年大慶,中共下達死命令嚴防死守,但到年底,群體性事件仍然達到了創紀錄的23萬起,相比上一年又翻了一番。
>
>   胡溫不為實屬無奈
>
>   在殘酷無情的數字麵前,中共高層顯然意識到,再靠小打小鬧的小動作來敷衍政治體製改革,無異於往一堆沙子上撒幾滴水。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政改作凝合劑,這堆沙丘早晚都會被四麵八方的來風吹平,甚至連一粒沙子也難以剩下。但是,政治體製改革說易行難,在龐大而又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新權貴集團的阻撓下,如若沒有一言九鼎的鐵腕人物推動,政改豈是說改就改得了的?以胡溫的能量,他們一開始搭檔,通過在非典疫情中的撥亂反正,一舉贏得新政的政聲,但之後的第一任任期乃至於第二任任期的前3年,新政再也沒能譜出續篇。
>
>   是胡溫不為嗎?實是不能為不敢為也!鄧小平1980年就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製的改革”。但是,直到1997年去世,他也沒有在政改方麵推動中國往前行進一步。而胡溫加在一起的影響力,尚不如一個鄧小平。鄧小平都不敢、也不能推動的事情,胡溫又能如何呢?
>
>   時過境遷。30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剛起步,政改的迫切性並不特別強烈。30年後的今天,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中國的政改已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胡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明知難為也要強行上路。沒想到的是,上路一開始就遭遇兜頭一記悶棍,所謂的大部製改革虎頭蛇尾,最終僅減少了1個部門,真正地貽笑大方。從此,除溫家寶還有時提及政改外,其他人對此都集體失語。直到今年8月,深圳紀念特區30周年,改革開放如何深入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時,溫家寶先過來放話試水,胡錦濤緊接著視反應情況跟進。
>
>   值得玩味的是,新華社8月21日發稿,刪去了溫家寶講話中政改的內容。但一周後,新華社補充報道則說,溫家寶在深圳重提政改引起關注。一刪一報,個中內情想必十分複雜。所以,胡錦濤9月6日在深圳的講話,表麵上麵麵俱到,內容豐富,實際上全是舊話重提,是新瓶裝舊酒。相對於溫講話的激情激進,胡的講話更像是一杯溫吞水,喝下去後除了潤潤嗓子,再也沒有其他感覺。
>
>   權力觀加上新前提
>
>   但是,南方不亮北方亮。習近平1日的講話,6日發全文,在這篇講話中,習首次提出了“權為民所賦”的權力觀。習近平說,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前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來源和基礎,後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性質和歸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也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同資產階級權力觀的根本區別。
>
>   2002年底,新任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了被稱為“新三民主義”的“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相對而言,習近平的新論,實質上是為“新三民主義”的“權為民所用”增加了一個“權為民所賦”的前提。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前提!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執政必須經過人民的授權,政府必須民選,領袖必須民選,這是憲政民主的根本要義。早在2003年,已逝的前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朱厚澤在肯定“新三民主義”的同時,就強調“一定要補充一條‘權為民所授’,這一條還是前提。”可惜的是,朱厚澤的建議一直未被采納。
>
>   現在,作為第五代領導人之一的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權為民所賦”,這是一個靜悄悄的巨大進步,實際上也是接受了朱厚澤的主張。“賦”是“賦予”,“授”是“授予”,意思相當接近。在講話的全文中,習近平隻強調“權為民所賦”是指明了權力的根本來源和基礎,沒有再做深入的分析。雖然就是這樣兩句話,但已經證明習在思考執政黨權力合法性的問題,預示著中共啟動政改的日期不會太久遠了。
>
>   胡總授意新權力觀
>
>   就習近平目前的地位言,他不可能獨立地,也不敢擅自為“新三民主義”加上一個前提。他敢於這樣提出,顯然是得到了胡錦濤的授權或授意,也就是說,胡錦濤其實是有意啟動政改的。既如此,胡本人為何在深圳的講話中又出現了事實上的退步呢?胡錦濤生性謹慎,在2007年在十七大報告中,他明確表示隻有“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才能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所謂“不折騰”,就是要循序漸進,要社會穩定,不要內訌內耗,不要爭論爭執,不要搞路線鬥爭。基於這樣一點,在政治體製改革上,他同樣希望能夠平穩有序地布局和展開,而任何的急躁冒進,不僅會事倍功半,更會影響社會穩定。顧及到自己的任期,胡錦濤一方麵想平穩過度,不希望任內再出現任何跌宕閃失,但另方麵,他又想在政改上有點作為,至少也�¦
> �為下一任營造氛圍。於是,他讓左膀溫家寶衝殺在前,不斷甩出狠話猛話,以試探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應;同時,他又讓右臂習近平拋出憲政要義的根本前提,從理論上為政改做前瞻性的準備;而他自己,則在幕後掌舵,隨時調整策略,積小步為大步,謹慎推動政改前行。
>
>   這番布局,用心良苦。但在當今的中國,政改麵臨的阻力巨大,胡溫既無鄧小平的影響力,也無對岸當年蔣經國的膽略,若非如此,就隻能任由政改原地踏步說說而已。中國政改真正起步,還是要等到第五代領導登台掌權之後。(完)
>
>   作者為香港商報副總編輯,郵箱:zhougang11(at)hotmail.com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