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國,如果沒有評級話語權,也就沒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市場定價權。因此,必須加強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監管,建立獨立自主的信用評級體係
“美國正在大規模收購中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目前已經控製了中國信用評級市場2/3的份額,嚴重威脅中國的金融安全。”6月27日,在新華社等機構主辦的“中國信用評級高峰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巡視員、《信用評級與國家金融安全》課題組組長吳紅如此警告說,目前中國亟待建立獨立自主的信用評級體係,掌握資本市場的話語權。
掌控中國2/3評級市場
信用評級是通過對企業和政府的債務償還風險進行評價,引導金融資本投資和經濟決策,它直接關係到金融產品的定價權,並影響一國信貸市場利率及匯率形成,與國家金融主權和經濟安全密切相關。它的定價功能使評級機構掌握著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生殺大權。
中國信用評級行業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市場洗禮,規模較大的全國性評級機構隻有大公、中誠信、聯合資信、上海新世紀四家。美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利用中國在信用評級管理方麵的薄弱環節,在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大肆收購這些評級機構,長驅直入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
2006年,穆迪收購中誠信49%股權並接管了經營權,同時約定七年後持股51%,實現絕對控股。同年,新華財經公司收購上海遠東62%的股權,實現了對該機構的直接控製。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並接管經營權;標準普爾也與上海新世紀開始了戰略合作。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公司也都曾與大公洽談合資,提出對大公控股或控製經營權,但都遭到拒絕。這樣,目前中國四家全國性的信用評級機構除大公始終堅持民族品牌國際化發展外,其餘已經或正在被美國控製。
美評級機構采取雙重標準
在世界範圍內,目前穆迪、標準普爾等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服務體係中占據了壟斷地位。巴塞爾委員會關於銀行監管的法規中有一條新規定:評級機構對銀行的信用等級評定,將決定銀行法定準備金數額的多少。這些規則的製定和推廣使用,加強了美國評級公司的強權地位,美國評級公司實際上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監管者,但是在國際社會上還沒有一個機構來監督美國的評級機構。
此外,美國評級機構還采取雙重標準:一方麵,在美國本土評級時,主要依據被評估公司自身或經美國會計公司發布的財務報告,但是,對於美國以外的企業,除少數進行“自願評估”外,大多數則依據評級機構的獨立評估。另一方麵,這些評級機構對美國本土市場存在的問題經常視而不見,而對他國尤其是美國不喜歡的國家的資本市場動態往往“明察秋毫”。
嚴重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美國評級機構目前對中國評級市場的控製,嚴重嚴重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第一,直接威脅國家金融安全。美國評級機構有意壓低中國的信用級別,影響了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形象,增大了海外融資成本。如:2003年底,正值中國銀行業謀求海外上市之際,美國標準普爾宣布維持其十年來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BB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還將中國13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級別都評為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垃圾等級”,同時美國評級機構又高調肯定境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使其在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壓低價格,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中國的國有資產大開方便之門。據最新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製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
第二,嚴重威脅國家經濟技術信息安全。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滲控中國評級業就可以方便地獲取中國的政務信息、國有骨幹企業、國防工業和特種行業的經濟和技術信息,從而掌握中國技術發展動態和重大商業機密,使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這勢必從根本上動搖國家的競爭力。
第三,使中國難以在國際金融服務體係中獲得話語權。目前,美國在國際金融服務體係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壟斷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和經濟強權的新工具。
扶持本國信用評級機構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國家認識到信用評級的重要性。俄、日等國紛紛製定相關法規,扶持保護本國評級機構發展。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國,如果沒有評級話語權,也就沒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市場定價權。因此,必須加強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監管,建立獨立自主的信用評級體係。
首先,必須加強監管體係建設,培育和扶持獨立自主的信用評級機構。當務之急是要明確評級機構的歸口管理部門和監管部門;要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與扶持中國評級機構開展國家信用風險評級結合起來,確保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對境外人民幣主權債務工具的評級話語權。
其次,要盡快製定和完善信用評級相關法律法規,遏製外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滲控圖謀。要嚴格控製外資評級機構持股中資信用評級機構比例;限製外資評級機構涉足關乎國家安全的領域;還要堅持信用評級市場對等開放原則,在批準外資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同時,要求所在國政府承諾對中國評級機構的市場準入。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