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底層知識青年將改變中國? -建嶸博客

底層知識青年將改變中國

建嶸博客

30餘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知識青年群體發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結構化,成為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知識精英聯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結構化,成為底層知識青年群體,他們欠佳的處境使他們可能萌生“憤青”意識,對抗主流價值觀,對未來社會影響深遠。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底層知識青年群體,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識和見識,但沒有納入國家體製內,沒有穩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輕人。大體上包括三類人:生在城市,大學畢業後無業在家“啃老”的城市青年;生長在農村,大學進城讀書,畢業後無業,有的進入城市為“蟻族”,有的心有不甘地待在農村;隨著進城打工的父母生長在城市,他們不同於城裏人也不是真正的農民,在接受了相當的教育後無業的青年。

在這三類人中,最需要關注的是農村無業知識青年和新生代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有專家估算,這群人口占農民工在城市人口的5%到6%左右,如果以農民工人口1.3億的統計口徑計算,他們也達到了六七百萬的規模,而且他們是中國城市青春期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無業知識青年與農村無業知識青年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區別在於,後者沒有生活底線,無工作可幹的他們無法維持日常生活。而城市無業知識青年可以繼續待在人人向往的城市,或者“啃老”或者享受城市的基本社會保障,相對安定。但是,無論哪類“底層知識青年”沒有一份體麵的工作,他(她)及其背後的家庭很少認為是自己不行,往往會歸咎於這個社會不行,認為是這個社會的不公平造成的。

當前最應當關注的是底層知識青年的意識形態可能正在形成,也就是所謂的“憤青”意識。與主流價值觀不同,這個意識形態反映了底層知識青年共同的社會認知。這種意識形態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這是造成底層社會不穩定的基本根源。目前在網絡上,可以看到這種意識的苗頭,任何一個政治主張出台,任何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的背後,都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反彈觀點”。這種“反彈”與國家所要表達的主流價值取向完全相反,這種“反彈”就是“底層知識青年”表達的“不滿和反抗”,如果進一步蔓延可能造成明顯的官民對立。

失業農民工同樣處於弱勢地位,但其問題基本上是生存問題,不會是政治問題。首先,他們終歸不是政治性很強的人,缺乏共同的政治意識,難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政治上的抗爭。其次,他們有可能在某些方麵帶來社會動蕩,例如出現什麽不公平的事情後鬧一鬧,但是不會上升到政治層麵,因為他們不會把失業認為是政府的責任。再次,他們基本需求上還是一個生存問題。農民工關注的是欠薪問題,如果找不到工作,一般都不會把它歸結為政府的責任。

然而,“底層知識青年”與農民工最大的區別在於預期值不一樣,兩者存在認知上比較大的差別。對於絕大多數“底層知識青年”而言,他會想到腐敗問題,會進行利益比較,例如自己的同班同學,有的人活得比自己好;比如進一個機關事業單位,你可以進去,我不能進去,這裏可能存在腐敗問題。他會進行比較,會去追問這個製度上的問題。長此以往,他們可能會對人生冷漠,對社會不滿,產生強烈的對立意識及情緒。

當前底層知識青年的問題,與改革開放形成的排斥性體製有關。這種排斥性體製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成員層級流動存在巨大障礙。“官二代”和“富二代”在破壞著社會基本的公平和公正規則。這種破壞正在動搖“底層知識青年”心中的公平正義理念,引起對立情緒。因此,在公權領域解決權貴階層對政治資源的壟斷,給所有人特別是底層知識青年向上流動的公平和平等的平台,已迫在眉睫。同時,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走進“底層知識青年”的生活,了解他們的訴求和行為。也就是說,對政治的研究不能隻停留在精英知識分子活動的層麵上,需要深入到底層社會生活的內在結構中,去尋找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

培養“底層知識青年”對社會基本的認同感。對於農村青年而言就是地方認同,對於城市青年是社區認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容納、接受和關注。各級各地管理者要給他們提供與當地人均等的公共服務,最重要的是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